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潜龙活力课堂深刻表达,巧妙叙事,写作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项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包力

初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中,不少学生在作文上失分严重,无论是对作文题目的理解还是内容的阐述,都只是简单地触及表面,而未能深入分析其内在。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写作思维为低阶思维,未能达到高阶思维。针对此问题,深圳市龙华区潜龙学校郑建金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写作思维进阶训练,教学生深刻表达,巧妙叙事。

郑建金,深圳市潜龙学校教师,九年级备课组长,香港教育大学文学硕士,余映潮工作室成员,深圳市王俊珍名师工作室助理、学员。先后在高校、中学任教,参加多项课题研究。曾获得第十五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四项全能教师”称号,深圳市科技创客课例三等奖,龙华区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德育论文一等奖和命题比赛二等奖,南山区中学生演讲大赛指导老师特等奖和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指导老师一等奖,深圳市潜龙学校“魅力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版)关于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做了详细的阐释,指向性更明确。一是指向写作任务、写作情境的准确把握,考察学生依据不同的任务或情境,灵活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抒情言志;二是指向丰富的生活价值,考查学生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的感悟与理解;三是指向文章写作要充实,要为传情达意服务。

因此,郑建金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3个教学创意点:一是聚焦疑难,解决问题。根据学生二模作文出现的核心问题,设计写作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练中学。二是思维进阶,不断跃升。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整理具体写作经验中的规律、方法、学习元素,形成可迁移、可操作的概念、原理、学习元素。三是讲练结合,尊重主体。设计4个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课堂时间大部分是学生学习活动。

课堂上,郑建金老师从学生的考场病文出发,洞察学生写作疑难处。呈现考场原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条分缕析,为学生归纳病文类型及其写作误区,导入写作技法的学习。

具体的写作误区有:一是写作任务解读偏差,篇章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生读不懂题目给出的材料语和引导语,无法提炼核心主题,以致详略失当,叙事无波澜,平淡无奇。二是细节描写缺乏画面,写作思维太局限。部分学生坚持着“单点思维”的写作习惯,缺乏对动人细节的细致的描述,文章读起来自然没有了画面感。三是叙事主题欠缺升华,文章内涵不深刻。部分学生不仅没有洞悉题目隐含的多层次主题,而且也缺乏表达多层次主题的思维跃升。

据此,郑建金老师在课堂上设计“深度叙事三法”,即指向整篇文章的构思技法——波折法;指向细节描写的写作技法——托物法;指向升华主题的写作技法——虚实法。以期通过此三种写作技法帮助学生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波折法”的讲解,引入唐伯虎的祝寿诗、《故乡》《紫藤萝瀑布》《谁是最可爱的人》《一颗小桃树》等学习资源,给学生以充分的感知空间,然后,提炼写作技法,通过“多重时空,折叠叙事”“多点散发,主题串联”等写作技法,引导学生学习整篇结构的优化。

“托物法”的讲解则通过病文与美文的继时对比,引入《台阶》《端午的鸭蛋》,从写人、写事、写物的运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外物,缩放写作镜头,写出细节的画面感,实现“直觉感观”进阶到“形象思维。

“虚实法”的讲解是借助《驿路梨花》、《散步》、《紫藤萝瀑布》等名篇名段,引导学生灵活变换由实入虚,由虚入实,进而实现“形象思维”进阶到“抽象思维”。与此同时,写作训练的题目丰富有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修辞和评议,气氛热烈,课堂有趣味。

郑建金老师在课堂上聚焦学生的写作思维进阶训练。一方面,课堂层层递进,依据整篇构思——段落细描——主题升华的讲解思路,交替运用“归纳式”与“演绎式”的讲授方式。课堂通过病文呈现、升格美文的交替呈现,引导学生发现美文写作规律,归纳可操作强、有迁移价值的写作技法,再辅以情境写作训练,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与此同时,课堂引导学生依法探究、依技写作,从而提升学生写作技法的运用度。

另一方面,指向写作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写作思维进阶。课堂设计了大量的写作训练环节,有“整篇复述训练”,指向整篇构思的思维训练,运用波折法,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行文节奏,努力做到跌宕起伏;有“片段升格训练”“任务情境训练”,指向段落细节的描写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托物法,细化情感触发点,努力实现情感饱满;有“灵感运动场”,指向主题立意的升华与深化,引导学生运用虚实结合,评议交融,努力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

郑建金老师还在课堂上聚焦写作技法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在多样的训练活动中,逐步意识到“直觉感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者的递进关系,并且在思维的模拟中,逐渐掌握写作技法,实现写作思维的逐层跃升。

郑建金老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作文拼凑、庸常、风雅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写作训练,师生互动频繁,学生展示与写作环节成为课堂的主体部分。

课后,郑建金老师表示,本堂课旨在解决学生低阶思维的写作习惯,修正学生简单套作的写作误区。因此希望以“高站位、精创意、趣活动”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习得策略、方法,形成高阶思维和良好的表达习惯,从而在考场上能自如地唤醒情感积淀,生成有个性、有灵性、有智性的生动表达,最终创作此处有深度的文章。但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思考,细细反刍,收获颇丰。郑建金老师总结以下几点:

一是创意再好,切口要小。课堂创意设计是教师教学的前置性工作,不可面面俱到,需要聚焦一点,实现一课一得;

二是支架搭建,追求质效。写作教学需要搭建更具体、更细致、更有层次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修改、升格的写作实践中夯实写作能力地基。

三是专业表述,兼容为要。教师要把握“四者一体”,即教者、学者、读者、作者。知道学生写作思维原点、痛点,提炼教学资源,创生课堂活动,进行思维示范,下水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专业词汇的使用是否合适,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通。

四是系统思维,追求高妙。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依托“六册一系统”的写作资源体系,开展纵横交错的写作训练。

五是多务实功,不骄不躁。写作教学不尚虚谈,多务实功,将教材的每一个写作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落实,不疾不徐,不急不躁。

六是团队协同,研修指导。写作资源开发与体系建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思维的碰撞,要依托潜龙中语温暖的大家庭,开发资源,积极上课,集中研讨,个人请教,每一问都是成长。

张圆媛:需加强学生病文的升格指导

此课有法重法,思维清晰。不足之处是课堂没有呈现学生在二模考试中的病文且没有聚焦此病文进行现场升格指导。因此,要实现高阶思维的写作迁移,需要拿学生病文进行现场升格,可对比,可细化,可拓展。这样,会更加深学生对写作技法的理解。

郝玉香:需把控容量,有的放矢

此课创意好,立意高,也致使课堂容量大,无法将写作训练点练透,练精,练熟。因此,写作课最好能聚焦某一个写作能力点,搭建丰富多元的学习支架,将能力点纵深细化,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海丽;需循序渐进,强化精炼

此课角度新,写作要素提炼精细,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成系统,缺乏逐层递进。因此,今后写作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努力做到阶梯式,逐层递进,强化训练,精细修改。

张丽:需表述明确,指向具体

此课思路清晰,创意丰富,但存在较多专业术语,与此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落差,不适切。因此,今后要注意教师语言要通俗易懂,表述明确,指向具体,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

张碧荣:需调节节奏,活跃氛围

此课学生活动时间较多,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式单一,不够丰富。因此,今后的写作实践课不妨搭建趣味活动支架,让学生动起来,氛围活起来。多样的互动形式,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度,实现能力习得的效度。

王菊:需大胆突破,变换训练形式

此课有好的设计创意,有序的思维进阶,这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匠心所在。只是,学生学习情境相对平面,不够立体,可以更大胆地突破局限,变换写作训练形式,改写文段、诗歌填空、生生互评等形式交替推进。

李宇航:需思维碰撞,迁移写作经验

此课容量大,写法多,不妨激越学生的写作热情,将学生现场所写片段投屏出来,师生、生生一起修改升格,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写作经验的有效转化。思维进阶的每一个转折处,需要大量的讨论、思辨、提炼。

九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徐惠丽、罗光明、王舒、郑建金):

此课指向问题解决,基于学情,又要高于学情。本次二模考试中学生叙事平铺直叙,毫无波澜,抒写内容缺乏内在逻辑和审美价值,没有写出“我”的精神成长。因此,备课组研讨过程中,建议正视问题,解决痛点。

写作课教学方式多样,立意层次不等。此课立意高妙,创意十足。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写作技法的表述过于笼统,不易懂,建议合并、厘清几处术语表述;同时,课堂容量大,有些写作训练活动难免流于表面,不深入,没有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训练设计。最后,郑老师勇敢创新,系统规划,逻辑性强,相信不久将来定有所作为,十分期待。

卢海波:双向奔赴中的写作进阶训练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距离中考只剩四周,课堂时间有限,郑老师需要通盘考虑,抓大放小。初三写作训练课不仅要从篇到段再到意的逐层深入,更需要考量单点写作能力训练的有效性。

一方面,中学写作进阶训练需要创新勇气,引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尝试各种有效写作教学的训练方式。但是,写作教学更需要系统思维,要以三年为期,深入挖掘教材写作资源,联结课外写作资源,以任务驱动,形成“六册一系统”的写作资源体系。在资源体系框架内,我们可以开展“纵横训练方案”,如纵向训练:单点训练、多点训练、联合训练;横向训练:人文主题分类训练、形式要素分类训练、文体分类训练、真题分类训练、仿真模拟训练。

另一方面,学生习作需反复修改,依托写作实践和发表渠道,强化学生写作内生动力和泛在影响。如中语名师凌小青主任对学生习作反复批改,帮助学生完善出一篇篇佳作,并及时投稿,多种发表平台都可以看到她指导的学生佳作。学生爱写、会写,教师爱改、会改,师生双向奔赴,形成美好的写作教学交互体验。

审读:孙世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