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葩绿荄绣吟苑中国江苏网 [复制链接]

1#
倒春寒的风雪,把隔日还娇艳欲滴的单瓣粉桃、垂丝海棠一众鲜花摧折得狼狈不堪。睹物思物,不由想起锡山脚下那个地方……临水并生木青翠粲星花在锡山大桥西北面,运河西路西侧,有一处园林苑囿,苑门东向面河而开,以马头山墙连缀花架,隐约于翠萝藤蔓之间,这就是以小巧典雅著称的吟苑。烟雨氤氲中,恰好紫藤盛放,自花架底下穿过,往左折向西南,沿水塘边峙立轩、榭,榭曰“蒲风菰雨榭”,榭背设轩曰“芳草轩”,匾额三字由一代宗师朱屺赡先生题写。轩榭西向,临水见古木两株,她们就是今天的见证者——木瓜树,均已余岁,一棵《目录》编号62,树高8.2米,胸径(地径)80厘米,冠幅6平方米;另一棵编号63,树高7.6米,胸径(地径)77厘米,冠幅7平方米。据方家回忆,两树为建苑之初从郊外花圃移栽,历几十年已成园中标志花木。濒水绿坪之上,这两棵木瓜并肩相伴,经春雨洗濯,叶如翠玉润湿,花似粉星点缀,树自是耸立欣然,人对之则心旷神怡。投瓜花非果海棠终转迷木瓜树姿优雅,花簇集中,花色淳,花量大,古人亦常称之为“海棠”。至于何为“海棠”,确实属于中国文化中“谜”一样的存在。古代尚没有植物分类学,古人把许多漂亮的花卉都称为海棠,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还有所谓“海棠四品”之说,此类花卉春来花开似锦、花姿潇洒,被誉为“国艳”。现代人们常把蔷薇科苹果属、木瓜属的一些木本花卉统称为海棠,甚至把一些艳丽的外来草本花卉也借名为海棠(如四季海棠、丽格海棠)。而木瓜,是中国人栽培已久的传统名卉,很早就出现在诗文之中。《诗经卫风》中就有名篇《木瓜》,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等到底指称什么植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想来应当就是现代所谓木瓜属植物吧。至于投的是花还是果,常解释为果实,谓木瓜有籽隐喻生育。笔者倒认为,如果确为爱情之作,那故事场景想必是春天。上古开始,民间就有上巳“祓禊”习俗,结伴去水边沐浴,此后又增添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魏晋后演变为“三月三”节。春和景明之际,男女青年滨水游春,萌生情愫,正是顺时应天的自然而然。女子向心仪之人投掷信物,哪来的瓜果呢?而枝头鲜花顺手撷取,不亦自然而然。随身佩带的玉饰解下回赠,还是自然而然。信乎?清高之人好像不是很喜欢桃花,常斥之为夭桃,且又往往与木瓜对比。北宋诗人王令作《木瓜花》:“簇簇红葩间绿荄,阳和闲暇不须催。天教尔艳呈奇绝,不与夭桃次第开。”其实,桃花明艳娇媚自有其笑傲春风的资本,原不必厚此薄彼。当然,人们赞美木瓜,还因为虽然木瓜果实艰涩,不可直接食用,却是一味良药,有解酒、去痰、止痢之效,“有力与人销患难,无心望尔报琼琚”。捻断数茎须吟定一园景古木瓜树所处的吟苑,历史不算很长。此处原为边角坟地,后改建为苗圃。总的平面为南向、东向为长边,西向较短,西北向内凹的靴形,面积不足30亩。原址内罕见大树,仅有寥寥散存的枫杨、垂柳等。经已故园林大师李正先生精心设计,于年10月建成。根据“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借景原则,凭锡、惠两山以扩大空间观感,通过各种景物空间位置及体量的对比、反衬,体现“小中见大”的效果,终成一处匠心独具的名胜。据说,其命名由两重考虑。李正先生谓,造园如作诗文,尤其此处建园条件较差,规划布置颇费周折,所谓“捻断数茎须,吟定一园景”,故名之“吟苑”。另外,此园定位为盆景花卉专类园。而盆景艺术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故而名之“吟苑”。说到盆景,不妨发散两句。盆景,包括树桩盆景、水石盆景,都是在植物盆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需要植物栽培知识,还应具备布局、构图、烘托、对比等艺术技巧。上乘的盆景绝非朝夕之功,树桩盆景更需漫长岁月的连续剪扎加工,不像一般种花养草那样易于上手和普及。本埠盆景制作历史不长。大致民国初年,南门跨塘桥有泰安堂国药号,老板朱春泉家既种菊花又弄盆景,在江南颇有名气。之后,沈渊如、庄衍生、李梦菊等诸人士也多有盆景,将五针松、五色木桃、一岁藤、夏鹃等赋予一定造型。其中,尤以李梦菊先生为近代无锡盆景最有影响的奠基人。李氏盆景,家藏颇丰。主要为两类:一类为桩头,即树桩盆景。李认为桩头要露根才有看头,在翻盆时将根提出土面,用石块支撑,盘根错节,有所依附。另一类为水石盆景中的水旱式,以土代石、以砂当水。李常以古代诗画或应时题材为线索,勾勒布置,反复验看,常有别出心裁之作品。近年来,吟苑渐有垢面沧桑之感。幸而草木扶苏,精神尤存,在在念念,难离难舍。唐代刘言史怜惜雨后木瓜花,“柔枝湿艳亚朱栏,暂作庭芳便欲残。深藏数片将归去,红缕金针绣取看”。而一朝春华凋落,需要绣取的岂止几片残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