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句顶一万句大城床PK小城房,不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lx/

撰文:三儿美编:刀妹校对:紫藤

《一句顶一万句》,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是刘震云先生写的。

刘先生是河南人,写的也是河南事。

嗯,故事的主发生地是河南延津。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当小说主角之一杨百顺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作何选择时,他找到师父——牧师老詹,这个他最信的人。

老詹在破庙中以长者的身份对他推心置腹。

可他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罢了。嫁过来也罢,倒插门也罢,改叫吴摩西也罢,起码有个窝了。

成年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你总要选择一个。

几十年前的延津如此,几十年后的郑州亦如此。

大姐家最近忙于装修,对她很有触动。倒不是因为原材料、工人成本的水涨船高,而是与装修工的几句闲聊。

她给我讲了两个事:

铺地暖的老张,周口商水人,年纪40出头。两口子来郑州将近十年,主要铺地暖,顺带砸墙砸地板干些零活。

老张两口子憨厚老实,不善言谈。儿子16岁,跟着老张帮忙,做些杂事。和老张一样,很腼腆,有点内向,不像其他青春期的孩子朝气蓬勃。

大姐有些好奇,这才5月,还没到放暑假的日子,怎么孩子跟着你们没上学。

老张对这个问题似是习以为常,只是淡淡的说:“不上啦,学上的差不多就行,该出来学手艺了。”

原来,前两年,老张两口通过自己铺的一条条暖气管,已经把大儿子的人生大事张罗好。在老家盖好房子,娶回家儿媳妇,抱上了大胖孙子。

40出头的老张已经当上爷爷。

老张的第二件大事,自然就是小儿子的婚事。

小儿子前方的路已然清晰,跟着老张,学习铺管。

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然后来郑州铺地暖。

铺地砖的老李也是两口子,驻马店人。只贴砖,工钱比别人高很多,但干活很细,挑不出毛病。

老张的事让大姐很是感慨,她想知道老李家是不是也和老张一样。

“老李,你孩子今年多大了,结婚了没有?”

“没呢,今年该读博士啦,清华大学!”老李骄傲的说。

大姐家的孩子在上海交大读博士,她深知培养出名牌大学的个中艰难。

老李说,我早些年和同乡人在深圳打工,看到大城市孩子的学习环境,再想想老家的学校情况,怎么能比得过人家城市的孩子啊!

在农村想走出去还是要考大学,所以,我就一个劲儿的想带孩子去深圳上学,不过在深圳农民工子女学校也不容易上,后来我们从深圳来了郑州,郑州上学没有深圳那么严,而且咱省会离家也近一点。

老李再也不想着回老家翻新房子了。借遍了亲戚,掏空了全部积蓄,在周围人的不解中,顶着巨大压力,在郑州南三环附近买了个破房子,把孩子带到郑州上学。

此后,两口子不分昼夜的奔波于郑州东西南北,拼命干活。

老李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孩儿,家里的事你啥不用管,你就操心读书就中。

老李对大姐说,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我们俩再苦再累也愿意,我不想孩子像我一样,贴一辈子瓷砖。

“俺孩儿真的可争气,也是那块材料,现在都不用我管,自己都能挣生活费啦!”

两口子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

孩子成材,我想老李大概是回不去老家了,两口子的选择与努力换来了孩子的前途光明,以及整个老李家的生活变迁。

毋庸置疑,以后老李孙子的起点线将是两口子努力半辈子的终点线。

豫东的表弟结婚,我回去参加婚礼。

表弟刚20岁,家族独子。高中学习不好,当年担心成绩丢人连高考都没有参加。现在不是在河边钓鱼,就是在去河边钓鱼的路上。

一年前家里就开始安排相亲,不知道相了多少次。三个月前认识现在的老婆,双方还算满意,遂准备定亲,张罗婚礼。

女方家长要求:县城全款房子一套,三金,彩礼18万,最好有辆10万元的小轿车。

我愕然。

叔叔常年在浙江开出租车,很节俭。收入虽然也不错,但很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积蓄不知能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叔叔并没有感到女方的要求有何不妥,听他说当地的婚嫁目前就是这个行情,娶媳妇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房子买在了新县城,单价,平。

三金,彩礼,小轿车,一个不落。

将近百万,我难以想象他背后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喝多了的叔叔这样说:给你弟弟办完事,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以后不用再操他的心啦。

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讲到兴起,他给我讲起县城这几年变化很大,县政府、县医院已经搬到了新县城,这个新买的房子就挨着县政府,是整个县城最好的地方……

我问叔叔,这些钱足够付首付,为什么不去郑州给表弟买套房子,让他们俩去郑州找份工作,供着房子,毕竟郑州的资源更好一点。

“那不得还贷款啊?买这个房子的时候都给我算过,要多还几十万的利息,太亏了,郑州不得更多?”

“再说郑州有什么好,又不是咱家,又恁远。你弟留在身边,我老了好有个照应。”

我语噎。

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叔叔说的好像又很对。

鞭炮声中,40多岁的叔叔坐在那里,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欢声笑语。

他深情的目光望向表弟,依稀浮现出自己二十岁时的模样。

几十年前的杨百顺,因离家出走,辗转多处,最后倒插门嫁给死了丈夫的寡妇吴香香,还改了姓,只为有个窝罢了,没有对错。

几十年后铺地暖的老张、贴瓷砖的老李、开出租的叔叔,勤勤恳恳大半辈子,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未来能更好的生活,也没有对错。

但是站在上帝视角上,也许就能看出他们孩子的未来。

老张的小儿子几年后盖了新房,娶了媳妇,然后夫妻俩来郑州铺地暖,接老张两口的班,奔走于楼宇之间。

老李的孩子清华毕业,可能在北京就职于某知名强企业,拿着不菲的薪水以及看得到的前途似锦。

表弟的婚后生活就像大部分县城家庭一样,很安逸,平静如水,压力不大,人易知足,幸福感挺高。

三位背景相似、同样勤恳努力的父辈,为什么子女的差距已悄然拉开?

归根结底,是因为父辈的认知差异。

选择安逸就等于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选择二线城市的老李家已经通过房产完成家族跃迁,落脚郑州。

但是,选择农村与县城的老张及叔叔的家族想要完成跃迁,下一代要付出更高的代价,甚至需要等到十年后的孙子辈。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时代发展到今天,房子早已不仅仅有简单的居住功能,它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恰恰是房子所带来的附加资源。

我们一再强调,农村与小县城的房子除了具备居住属性,不具备任何额外价值。

最好的资源集中在最好的城市。

毋庸置疑,一线城市独领风骚,占据中国最好的资源。

二线城市则往往是集全省之力发展的单核省会,目前也让其他地级市望尘莫及。

这甚至是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时代。

北京上海的大门已然锁死,深圳广州目前落户门槛不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追随北上的步伐,逐渐增加入户门槛,直至关闭。

有机会有能力去一线落户、置业,一定要抓住这时代给予的特别机会。

二线城市由于抢人大战竞争激烈,落户门槛相当低,都在张开双臂拥抱年轻人,如果你没有能力留在北上广深,二线城市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相比地市,这里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商业,更好的医疗,更多的机会……

房子就是每个城市的入场券,哪怕小一点、远一点,但留下来你才能享受城市的发展红利,分享时代的蛋糕。

选择对,下一代的起跑线已经超越农村两个身位,甚至能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父辈没有完成的事,现在轮到你了。

你会如何选择?

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ID:donggetanpan

备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