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厦门著名书画家谢水墨逝世 [复制链接]

1#

■上个世纪80年代谢水墨在同安辅导学生。

10日傍晚,厦门市著名书画家谢水墨圆满走完了浓墨重彩的书画人生,享年80岁。谢水墨是同安人,常年在同安从事教学工作,除了教书育人,他将一生的精气神都用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探求追索上。

对于他的书画,书画家魏传义誉其“笔力遒劲潇洒,墨韵鲜活淋漓”,著名书法家沈鹏则称其“书气甚浓”。

家人

他“真水无香”让学生亲朋如沐春风

3月12日是谢水墨的告别仪式,儿子谢海粟和女婿黄炜撰了这样一副挽联:“水无余香润桃李,墨有清韵传家门。”这浓缩了谢水墨对教育的热忱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他如同一泓清水,真水无香,让学生、亲朋如沐春风。

9年来一直到去世,谢水墨经历了大小近20场手术,“住院就跟出差一样,家里固定备好了衣物、生活用品等,一旦身体有异常,就能随时出门。”谢海粟说,医院,他父亲都不忘带上几本书。

出院回到家中,稍作休整后,谢水墨又回到案桌前,一画就是几个小时,“患病这么多年来,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几乎忘记了病痛。”谢海粟说。

“水吸长河书钟灵气,墨研大器画写平生。”谢海粟说,这是几十年前书法家罗丹先生勉励他父亲的对联,他父亲一生一直在践行这一艺术追求,“这也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

学生

他业精术深年事已高仍在突破自我

“他不曾停下艺术追求的脚步,哪怕年事已高,还依然在突破自我,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人感佩。”黄炜是谢水墨的女婿,也是他的学生。黄炜说,谢老师始终认为,书画艺术不仅是视觉艺术,还要有人文精神内涵,要“书为骨、诗为魂、哲为里”。

谢水墨常常在画中题诗抒发情感、抱负,诗书画相得益彰。画山水时,他这样题诗:“得气石门颂,取法黄宾公;千笔归一笔,三千化大千”;画紫藤时,他的题诗是这样的:“借来石鼓琅琊笔,阔斧大刀试真力;长恨此身不得醉,狂僧门前无颜色”。

“年前后,是他最快意的时光。”黄炜说,年退休后,谢老师潜心中国画,用书法笔法来画画,从画中汲取灵感,画中有书法,达到了书画相融的境界,深入探索“以书入画,以画为书”的命题。

年,黄炜陪同谢水墨前往杭州,参访了西泠印社、黄宾虹故居等,“黄宾虹故居闭馆他仍执意前往,并在故居前默立十多分钟,瞻仰心中的大师。”

同为谢水墨的学生,苏世荣倍感师恩难忘:“谢老师品格高尚、业精术深。我只学到一点皮毛,却已受益终生。”

同事

他治学严谨“写字教学法”让学生惊叹

谢水墨的书画人生,与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紧密相连。从教42年,他有30年在该校教书育人。

“谢老师令人尊敬,他治学严谨,做事一丝不苟,为人敦厚善良、关爱后辈。”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原校长郑良意说,谢老师退休后,与学校的联系不曾间断,“校内办过谢水墨书画个展,还有谢水墨书画工作室”。

退休前的谢水墨从事语文、书法美术教学。他用毛笔蘸清水在黑板写字,几秒钟内快速用粉笔勾勒字的轮廓,他的“写字教学法”常常让学生们惊叹。为了让学生领悟书法,他手执毛笔创作,用投影仪投影,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一笔一画是如何运笔的。

特级教师陈荣艺和谢水墨是同事。他说,追随水墨先生多年,慢慢品出了他艺术人生的哲学底色:不争。“他退休多年,家里常常高朋满座,因为不争,他赢得了艺术界各流派的认可”。

名家

他淡泊名利字里行间有苍然大气

■谢水墨书画作品

文艺批评家朱水涌教授认为,谢水墨书风雄健豪放,虽随意天真而不失用笔、结体、行气的法度,看似信马由缰俯仰自得,却是狂而不野,方不偏侧,圆不轻滑,章法错落有致,气度有牵缰勒马之势。“在他的画作《真龙图》上有开篇诗句,‘泼尽三江五湖水,笔不惊人死不休’,字里行间涌动着苍然大气和艺术执着。”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伟新说,谢老师淡泊名利,从他的另一个署名“银城布衣”就可以看出,“观先生作品,诗书画印高度融合,交相辉映,每每驻足流连,心中波澜涌动,在感慨先生非凡的才气和深厚传统功力的同时,更赞叹其作品背后蕴含着高超的文化素养。”

谢水墨(年1月-年3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师从书法家罗丹、著名画家杨柳溪习书画诗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画印俱佳,工于诗词,引画入书、引书入画。

一直把画画写字

当成第二生命

十年前,记者专访过谢水墨。当时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从小喜欢画画,常用砖头、泥巴在破墙头上涂鸦。“虽然没进美术专业学校学习,但我一直把画画写字当成第二生命。”

年,谢水墨师从罗丹,此后20多年间,每年寒暑假,他总要住到罗丹家中,学习书画、诗文、篆刻,“老师耳提面命,毫无保留将技艺相授,在他的举荐下,我结识了众多书画名家。”谢水墨说,罗丹老师对他影响至深,老师创作一幅上百字的书法作品,从不需要事先折纸或打格子,摊开一张宣纸,落墨行云流水,一幅字画一气呵成,疏密有致。“老师创作时把握全局,深深影响了我。”

在名师的指点下,谢水墨成名很早。上个世纪60年代,他的书法就引起重视。在省文联推荐下,他的作品参加全国书法展览,一结束就接到北京荣宝斋约稿,他创作的爨宝体书法被悬挂到荣宝斋沿街大橱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