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门3院士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82岁去 [复制链接]

1#

当你读到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你是否也如我一样,生出无限遐想。

诗歌中的剑桥,如羞怯的姑娘,从不愿回头张望,只留下那一抹淡淡的背影,引人无限神往。

那如茵的草地、河畔的金柳,悄悄生出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勾勾手指的两小无猜,接吻拥抱的炙热如火,从浓烈酝酿成平淡幸福的相守一生。

曾经有一对幸福的年轻人,在剑桥身着黑色学袍,牵手吟唱爱情的美丽韵脚。用不变的诺言,诠释了相守一生的诺言。

他们是李林和邹承鲁,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女儿与女婿。

01吾家有女初长成

李四光,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被誉为“中国地质学之父”。

当时的中国没有地质学基础,一切探索都是从零开始。

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和领路人,李四光的工作难度、强度是可想而知的。

那个时候的李四光一心扑在工作上,长期都在野外工作。整日同土壤、矿石打交道,很少有机会陪伴自己的女儿李林。可父爱却从未缺席过李林的成长岁月。

小时候李林总会有肚子疼的毛病,医生检查后也诊断没有问题,只是小孩子的脾胃过于虚弱的缘故,需要今后慢慢去养。

李四光便在女儿难受之时,抱在自己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去给孩子捂肚子。

医生说喝牛奶对孩子的身体好。李四光便一下班就开始生炉子,认真的程度不亚于在实验室中的精心钻研。

这一切只为了给女儿喝温热好的牛奶。

因此即便李四光工作繁忙,却用了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陪伴女儿。哪怕只是一餐一饭的时间给予家庭,却让李林成长在爱的环境里。

晚年的李林面对记者的采访,问道是否因为父亲工作过于忙碌而缺失陪伴,感觉到遗憾?

李林这样回答:“没有,虽然他不在身边,但我们得到的爱是足够的,从没想过有什么缺憾。”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四光一家也离开北京,南迁至桂林。当时14岁的李林,初到南方,难以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生了严重的风寒。

巧合的是,此时正是日军空袭最频繁的时刻。李林不能见风,父亲李四光忧心忡忡。

突然他看到家里角落放着的一个大麻袋,心生一计。警报声响起,李四光就将李林塞进麻袋里,背着麻袋就向外跑。

父女俩每一次死里逃生后,都会相视哈哈大笑起来。日子虽然清苦,却也因这点滴的趣味凝成了糖。

李林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出落得亭亭玉立,聪颖异常。

初二的时候,她便想跳级报考高中。可当时的规定是不允许考生越级报考。李林便效仿父亲改名字报名入学。

当年李四光因家贫不舍得再花钱买一张报名表,就将名字中的“十四”改成“四光”。李林也照样学样,将自己的“熙之”更名为“林”。从此,李林这个名字就跟随了她的一生。

顺利入学升入高中的李林,又一次以16岁的年龄报考贵阳医学院。

只是当时兵荒马乱,父母不舍年幼的女儿只身远行,便建议李林报考广西大学。

一心想学习医学的李林却犯了难,彼时广西大学并没有医学专业。李四光便鼓励女儿报考机械专业。

就这样李林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广西大学,学习机械专业。这也为她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年,李林申请了美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生。在与父亲一番认真讨论后,她决定将弹性力学(elasticmechanics)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偶然却再一次改变了李林的命运。

秘书将elastic的首字母误打成了p,误打误撞间,李林便开始她在伯明翰大学的塑料力学的研究。

远在大洋彼岸的李林,也时常想念自己的亲人。

一封封家信就这样漂洋过海,从英国到中国,再从石板小路漂到泰晤士河畔。

作为李四光的女儿,李林是幸福的。

作为李林的父亲,李四光又何尝不为有这样的女儿而感到骄傲呢?

02怀旧风情吟诵爱情的美好

年,英国剑桥的校园内,红砖残褪,墙壁斑驳,紫藤缠绕,两岸垂柳轻轻摇曳,点染出似真似幻的象牙塔的天真美丽。

不同于国内的战火纷飞。这里萦绕着安静与平和的氛围。青年的学子们,可以安心学习,潜心研究。

此时的李林赴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邹承鲁。

邹承鲁,是一个十分出色的男子。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庚子赔款公费出国的机会。在剑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方向的研究。

读书认真、为人谦和、做事稳重,从学业到人品,邹承鲁都是翘楚。

两位年轻人,在这个异乡的校园里相遇了。校园里少有中国人,遇到了自然倍感亲切。

李林活泼可爱,尤其爱笑,两个眼睛眯起来弯弯的,好似月牙的形状。

她身着一身素色长裙,漫步于剑桥的校园里。身后的邹承鲁一脸宠溺地笑着。高大帅气的男孩挽着青春靓丽的姑娘,春色喜人,人儿更惹人心醉。

不过,两个人的生活绝不是如今的年轻人,只有你侬我侬。他们更多的是埋头于实验,伏案在教室,认真学习,努力上进。

他们不止背负着属于自己的梦,还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面貌的种子深植心间。学成归来,他们一定要回去。

李林的女儿回忆母亲当时的经历时,这样说:“她等毕业证等了几个月,急得不得了,想赶紧回国参加建设。”

李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二天,她就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她没能等到博士毕业证。

一直到80年代,李林的博士生导师访问中国,才终于将她的毕业证拿回来。这中间,足足等了30年。

邹承鲁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二人婚后的岁月,总是聚少离多。

但是无论距离远近,二人都不忘曾经年少的誓言,不忘在剑桥的金柳河畔,曾经最美的时光。

03一门三院士,蔚为国用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李林在父亲的影响下,先是改名跳级读高中,其后在父亲的帮助下,选择了自己的研究专业。

但是父亲李四光对女儿影响最大、最深的是她坚定的爱国情。

李四光原本的理想是学习船用机械。当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国人深深记住了这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年少的李四光也就立志造出属于中国的海军舰艇。

只是由于专业选择时,可选范围不多。在其中,李四光便选择了采矿专业。

回国后的李四光发现,他无矿可采!由于当时中国没有地质学,缺乏科学的指导,采矿便是天方夜谭。

李四光改学地质学。在荒野边陲总能看到李四光工作的身影。他用国际首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重重阻碍,李四光还是毅然决然地回来了。他一身赤诚,忠心为国。

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李林。李林回国后,三次跳转专业。国家有需要,她就学习,她就实践。绝不言苦累。

国家需要钢铁,她就是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制钢铁;

国家需要发展核事业,她就加入到从事研究核试验的队伍中去。

当年近半百时,她再一次挑战研发超导材料。

李林将她的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中去。

每天泡在实验室里,一切只因祖国有需要。

李林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邱祥冈说:“她说国家有需要,我们就要去学,克服困难掌握不了解的知识。”

邹承鲁和团队在极为简陋的实验室,成功合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壮举。

他们家走出三位院士。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努力求学,在一穷二白的时代,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选择回到祖国,建设祖国。

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却拿着并不丰厚的工资。

他们时常无法与家人团聚,却一生无怨无悔。

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对祖国有着深沉的爱,对自己的工作和使命充满了敬畏。

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的人!

年,李四光因病逝世,走过了他82载的人生旅途。

李林也于年去世,享年80岁。邹承鲁在3年后离世。他们终是在另一个世界里团聚了。

晚年的李林和邹承鲁生活惬意平静。

从他们晚年的照片中,我们又看到了李林,那时的她被风霜染白了发丝,不变的是那幸福的笑意。

宛如60年前,亭亭而立的少女,站在金柳河畔,神色飞扬,笑意盈盈。邹承鲁早已没有了当年少年的神态。

垂垂老矣的长者淡然而立,衣着依旧整洁,手里依旧挽着他心爱的姑娘。一切都如往昔,却又都悄悄变了颜色。

“那一年你和我一样年纪,年轻得像首青涩的歌曲。但为了创造梦中那个新天地,你转身,匆匆走过风雨。”

如今的中国,是他们曾经梦想中的样子。而风中摇曳的那抹红色,依旧涤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