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桂湖公园寻状元故里明代杨慎故里新都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d/260592

探桂湖公园寻状元故里

————明代杨慎故里新都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词是杨慎的《临江仙》。因被放在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词中而闻名遐迩。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国中央电视台改编《三国演义》制作84集电视连续剧,于年10月23日首播,在国内反响强烈,改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由杨洪基演唱的歌曲,以杨慎原词、谷建芬作曲,成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原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杨慎原型),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谷建芬选此词为之谱曲,贴切地点明了剧情悲壮慨叹的主题。。年,大衣哥朱之文参加选秀类节目,演唱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参加《星光大道》夺得月赛冠军,一举成名。关于杨慎的历史,我到了新都故里,探寻了重要的两处,新都桂湖公园(升庵祠)和郊区的杨氏宗祠。

一、全国知名景点新都桂湖八景

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是“古蜀三都”之一,已有近年历史,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光寺、杨升庵祠及桂湖;新都桂湖位于新都区,距离成都市约18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湖始建于初唐,原名“南亭”。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号升庵)在此沿湖广植桂树,饯别友人,作诗《桂湖曲》,“桂湖”由此而得名。全园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是一座人文凝重、环境优雅的古典园林。园内亭台楼榭清代古典建筑共20余处,有成都平原保存最为完好的米明代古城墙,城墙用明砖修砌,威严壮观。“桂湖八景醉春色,升庵祠留状元魂。”

其一、连理古藤:刚进入桂湖公园,大门内两侧有一大一小两株紫藤,大的一株相传为明代状元杨升庵亲手所值,距今有余年的历史,其主干直径达86厘米。小的一株直径为32厘米。两株紫藤枝蔓在大门正上方相交缠,向东西两个方向绵延,形成一座全国罕见的百米紫藤长廊,总覆盖面积平方米,实为巴蜀奇观,中华之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藤王”。桂湖紫藤条蔓纠结,盘亘纽绕,象征着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峨缠绵悲壮的爱情故事。

其二、杨柳楼台:“十里荷花香世界,半城杨柳掩楼台。”因古人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同时寄升庵、黄峨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此曰杨柳楼。杨柳楼始建于清咸丰十年(),重建于年,卷棚屋顶,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站在杨柳楼上凭栏远眺,但见“画舫远汀迷柳树,一池明月浸荷花”。杨柳楼斜对的湖畔上是濒水建筑小锦江,这是一座建于水面的阁楼,因仿照成都锦江边的濯锦楼而建,故名“小锦江”。

其三、丛桂留人:桂湖自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栽种桂花以来,桂花林、桂花树一直是桂湖的特色景观,桂花亭是桂花林里的主体建筑,现在桂花亭就是以“丛桂留人”为匾额。杨升庵的《桂林一枝》中是这样描述桂花的:“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桂花林中有“丹桂、金桂、银桂”。

其四、古城巍然:新都古城墙始建于隋唐时期,当时为土筑泥夯之土城墙,明朝正德初年,新都知县张宽和百户汤聘莘合砌砖石城墙,形成保留至今的总体风貌,为成都平原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古城墙上古树掩映,郁郁郁葱葱,有金桂、银桂、丹桂、香樟、楠木、银杏等珍贵树木,四季常绿,景色宜人。

其五、荷塘月色:桂湖荷塘始建于隋唐时期,有上千年栽种荷花的历史,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八大荷花观赏胜地之一。早在两汉时期,新都就种莲成风,唐代诗人张说的“莲洲文石堤”的诗句,记录下了桂湖在唐代栽种荷花的情况。明代杨升庵不仅遍植荷花,而且对荷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清代杨道南重修桂湖以来,桂湖种荷就有了官方的连贯记载。在今天桂湖满塘碧荷,摇曳多姿,再现了清代“十里荷花海,好是采莲时”的盛况。

其六、翠屏亭亭:翠屏山是桂湖的一座清代假山,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是中国唯一的一座清代川派鹅卵石假山。亭亭建于年,是升庵祠与杭秋之间的一座位于水上的草亭,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座重檐草亭。桂湖翠屏山面积平方米,高3.85米。其造型以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由低到高,形成四到五个不同的纵深层次,给人一种崇山峻岭的感觉,山峰为东西走向,近于不远处的桂湖城墙遥相呼应,远与西南向的雪山气脉相同。桂湖翠屏山的屏障审美作用,将升俺祠、杭秋、亭亭隔挡起来,互为陪衬的最佳审美效果。

其七、天然图画:天然图画是指连接升庵祠、仓颉殿、地台子的走廊,建于清道光年间,桂湖的主体建筑升庵祠的小青瓦屋顶形式极其生动,景物虚实相称,前有开阔的水天,后有小桥长廊,左邻假山花木,右连湖边水阔,建筑风格受江南园林影响很大,使桂湖东部形成了与西部疏朗大气不同,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

其八、交加伊人:交加亭是一座毗八角双亭,因吻接处采取省柱法,两亭有二柱共用。故名交加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一亭高一亭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不仅是桂湖最具特色的园林建筑之一,而且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非对称的双亭。此亭所在地,在清道光十九年()时还是一座高台,道光晚期,废台建亭,俗称水心亭,原有匾曰“看花多上水心亭”,此处为桂湖观赏荷花的最佳胜地。“夫唯大雅名千古,所谓伊人水一方。”

桂湖公园也是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取景拍摄之地。令人最深的是电视剧里“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句诗还曾经被我记录在笔记本上了,印象深刻的是林黛玉与史湘云傍晚坐在荷塘边的廊亭边,突然荷塘的荷花中飞出一只白鹤,两人在被惊吓后,依据此景此情而作了这两句诗的对话。这是电视剧“寒塘渡鹤影”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中的诗句:此诗上为湘云述,下句为林黛玉对。该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得“鹤势螂形”。且此句意境清奇,以一个渡字写出了鹤的飘逸以及环境的冷清,实为难得之巧句。今观荷塘美景不禁感叹:“故人已矢,美景依旧。”

新都桂湖的重修历史:从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皆有历史,我看见关于清代《重修桂湖记》记载:“知新都县事含山汪澍撰保举候选知县金堂县教谕洪雅张柱书道光十二年夏五月”。书法字迹工整,笔法干净利落,具唐楷之风范,为在洪雅的相关文献及碑刻文字中,可以推断为张柱真迹。依据洪雅县志与碑刻的记载:“张柱(-)号带江,字石甫,洪雅柳江人,清道光初年的举人,曾任湖北孝感知县等职。著名书法家,其书法秀丽,笔力遒劲,誉为“带江体”,镇北有书法家张带江故居张楼房。”

二、升庵祠祭“明代状元”杨氏宗祠怀“一代文宗”

在桂湖公司内的升庵祠有杨慎的塑像,绘有其历代祖上的人物画像,也有相关的历史介绍并保存“状元答卷”内容。据介两处祠堂的介绍:新都杨家为书香世家。自杨慎祖父杨春而下,一门四世共出七位进士、四位举人、一位贡生,人称“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新都杨家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优良的家风家规是重要的原因。杨慎父亲杨廷和也是历史上的名人,杨廷和12岁考中举人(明代无人能及),19岁进士及第,系明成化年间最年轻进士。杨廷和是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两朝首辅。在两朝皇帝更迭的关键时期,杨廷和以“除难定策”之功、“救时宰相”之名和明朝中期主持政治改革的第一人而名留史册。清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中,除记录新都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其中最重要的家训是“四重”“四足”和杨慎临终遗训。“四重”家训,为杨慎曾祖母熊夫人所留。熊夫人对杨家族人的工作、产业、礼仪和教育等作了规定,教育子孙亲善和睦,兴家立业。原文为: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

杨慎(年12月8日[1]—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

杨慎23岁考取状元后,任经筵讲官。受父辈影响,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因“大礼议”事件流放云南时,给妻子写下“四足”家训,作为对子孙的谆谆教诲。杨慎在云南三十多年,恪守清贫不忘初心,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终成明代著述最多的第一人。“四足”家训,系杨慎因“大礼仪”事件被流放云南前夕与妻子告别时亲笔所书,主要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强调淡泊名利,节俭持家。原文为: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临终遗训,为杨慎临终所留。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在杨慎等先辈影响下,杨氏后人世代恪守“四足”“四重”家风,为官者清廉自律,为商者兼济大众,留下许多佳话。如杨慎儿子杨有仁(也是进士)继承了其父清廉正直风骨,任侍御史之职,“抗论不避权势”,后辞官回家,“居乡清俭,虽出相门,无异寒士。”杨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传承百年。如今,人们走在“状元故里”,行足寻常百姓家,依然能感受到这种家风对后世的影响。

依《四库全书》记载:“总目提要别集类二十五《升庵集》八十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杨慎撰。慎有《檀弓丛训》,已著录。此集为万历中四川巡抚张士佩所订。凡赋及杂文十一卷、诗二十九卷,又杂记四十一卷。盖士佩取慎《丹铅录》、《谭苑醍醐》诸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其诗文之后者也。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於明代独立门户。文虽不及其诗,然犹存古法,贤於何、李诸家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盖多见古书,薰蒸沉浸,吐属自无鄙语,譬诸世禄之家,天然无寒俭之气矣。至於论说考证,往往恃其强识,不及检核原书,致多疏舛,又恃气求胜,每说有窒碍,辄造古书以实之,遂为陈耀文等所诟病,致纠纷而不可解。孝《因树屋书影》有曰:“《丹铅》诸录出,而陈晦伯正杨继之,胡元瑞笔丛又继之。当时如周方叔、谢在杭、毕湖目诸君子集中,与用修为难者不止一人。然其中虽极辨难,有究是一义者,亦有互相发明者。予已汇为一书,颜曰翼杨”云云。其语颇为左袒,然亦未始非平心解斗之论也。诸书本别本各行。士佩离析其文,分类排纂,合而为一,较易检寻。而所分诸目,较《丹铅总录》亦尚有条理。故仍录之集中,备互考焉,”

明代嘉靖《四川总志》(八十卷)记载:杨慎、杨名、王元正都是进士出身。其中,杨慎是状元,杨名是探花。三人都有文采,都在翰林院任职,而更巧的是,三人都是遭贬的人。难怪主修人刘大谟会说:“王氏玉垒、杨氏升庵,杨氏方洲俱以雍益之豪俊,科第之伦魁,良史之名笔。谪戌遐荒,周流万里。”嘉靖《四川总志》于嘉靖二十年()八月开始编撰,十月结束,历时3个月。其中,杨慎负责编《艺文志》,杨名、王元正负责编《帝后纪》、《监守志》、《郡县志》、《名宦志》、《经略志》、《杂志》。杨慎、杨名、王元正三人编成的《四川总志》,据后来崔廷槐《四川总志后序》云“见卷凡百余”,当在一百卷以上。王元正的《全蜀人物志序》(即为《四川总志》做的序)云:“兹乃缮录,成编二十有六卷,立论十有三篇。”即除杨慎编的《艺文志》外,杨名、王元正编了二十六卷。而杨慎《全蜀艺文志序》(即为《四川总志》做的序)云“为卷尚盈七十”,可推知,杨慎编的《艺文志》当在七十四卷以上。

《四川总志》由杨慎、杨名、王元正三人编成,据后来崔廷槐《四川总志后序》云“见卷凡百余”,当在一百卷以上。王元正的《全蜀人物志序》(即为《四川总志》做的序)云:“兹乃缮录,成编二十有六卷,立论十有三篇。”即除杨慎编的《艺文志》外,杨名、王元正编了二十六卷。而杨慎《全蜀艺文志序》(即为《四川总志》做的序)云“为卷尚盈七十”,可推知,杨慎编的《艺文志》当在七十四卷以上。嘉靖《四川总志》有着非常大的价值。流传至今明代修的四川省志有四部:正德《四川总志》、嘉靖《四川总志》、万历()《四川总志》、万历四十七年()《四川总志》,而嘉靖《四川总志》修得较好,明人陈继儒就曾说:“读天下志,(嘉靖)《四川总志》为第一,其金石鼎彝、秦汉以下之文,网罗几尽,而立例亦古。”清人宪德亦云:“(四川总志),迨前明之世屡经修辑,惟杨慎、王元正辈所纂(即嘉靖《四川总志》)称善。”由此可见,嘉靖《四川总志》在明清所修四川省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依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在年8月17日,官方媒体发布《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年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三、寻访杨慎后人杨德力偶遇新都摄影家协会

我在观看新都桂湖公园后,来到郊区探访杨慎故里的“杨氏宗祠”。为纪念这位明代状元,当地政府及文化人与老百姓共同修建了“升庵故里牌坊”,在经过一片竹林杨慎之后看见了一口圆口“状元井”,据介绍“杨氏入川始祖杨世贤,于元末定居于此,开凿此井,深十三米,直径约六米,有七百余年的历史,状元井又名义井,之年至年当地爆发瘟疫,河水不能饮用,此井水救了很多人。”当我进入具有明清川西建筑风格的“杨氏宗祠”,第十四代后人杨德力先生热情接待了我,并介绍了杨氏家族及杨升庵的相关历史。

依据杨德力先生介绍:“杨德力先生系杨升庵第十四代孙,住马家镇升庵村杨氏宗祠。年,其父亲杨崇逸出资元,买下了杨氏宗祠的中堂。经过保护维修恢复了祠堂的祭祖功能。在年,父亲开设“升庵接访点”,接待寻根问祖的族人以及学术研讨的人士,传播升庵文化。年4月22日,其父亲去世,因此继承父亲遗愿,担负起守护杨氏祠堂的责任。”

据杨德力先生回忆在父亲健在时,参与接待从其父亲那里了解祠堂的历史和杨氏祖宗的过去,当其父亲去世后,反复翻族谱,查资料,寻访专家,掌握历史,为做好升庵文化的传承人,当好杨氏宗祠的守护人。杨氏宗祠的前身是杨家老院子。据杨德力先生家介绍其祖上的流传的族谱记载:“元朝末年,入川始祖、杨升庵的六世祖杨世贤从湖北麻城迁徙新都。明洪武戊申年(年),建杨家大院。至清初余年,子孙繁衍,有良田余亩,广厦数十间,人口余人。清道光十九年(年),杨升庵第六代孙杨正和拓产余亩,改建为杨氏宗祠。年10月22日(农历)奠基,年冬月初九落成。杨正和的母亲李洪秀,用自己的养膳(私房钱)修建普利寺‘乡贤祠’,供奉有杨春、杨廷和、杨廷仪、杨升庵等。”

我正在与杨德力先生聊着“杨氏宗祠”与“杨慎”相关历史之时,新都摄影家协会主席韩锦燕、副主席陈小川、刘宇箭、冉瑞清等老师一行到访,他们送来了关于《升庵文脉扬故里》主题摄影展的纪念画册。

成都新都区摄影家协会刘宇箭(摄影)

新都摄影家协会韩锦燕主席介绍:年12月26日,在新都区委、政府重视升庵故里文化宣传,在新都区文联的领导下区摄影家协会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升庵状元文化的秘码,展示状元故里风采,协会开展了《升庵文脉扬故里》主题摄影展,展会展示了协会摄影艺术家们的代表作品。摄影家们还着对状元文化的崇敬,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状元生活的遗址遗迹,同时也记录其后人为了宣传杨状元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为了保留这次《升庵文脉扬故里》主题摄影展的优秀作品代表,为了更好地探寻杨升庵状元文化,新都区摄影家协会特别印了这本《升庵文脉杨故里主题摄影展纪念画册》。”

成都新都区摄影家协会刘宇箭(摄影)

我不得不为艺术家们的摄影技术称奇,也为记录杨升庵文化遗址与传承文化的每一张照片点赞。韩主席了解我特别喜欢传统文化,特意签名赠送了我一本,杨升庵后人杨德力先生也同时签名留念。为了感谢老师们的热情与特别签赠,我回赠了韩主席“龙马精神”书法,也回赠杨德力先生“厚德载物”。其实大家都没有真正的准备,因为杨慎状元故里而结缘。我是“鲁班门前耍斧,关公门前耍大刀。”自知是不自量力,也是为老师们交流批评为上,而对于古圣先贤尤为崇敬,自幼学习书法至今,遵循传统笔法,学习未曾停止,因而自知学无止境。

四、杨慎与乡人郊游留下多处足迹

据历史记载:嘉靖十七年(年)十一月,礼科给事中顾存仁上疏,请求赦免杨慎等因议礼被贬谪戍边的大臣。世宗厌恶他,下令将他廷杖六十下,并贬其为庶民。冬天,杨慎与安磐、余承勋、杨仲琼(眉山洪雅人)游峨眉、嘉州(乐山)、洪雅、夹江诸处,杨慎有《归云阁》等诗记录,又在峨眉山撰书《峨眉山寺联》、在洪雅瓦屋山题书“与造物游”四个大字。世宗因大礼议的缘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嘉靖三十二年(年),杨慎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举家迁往四川,寄寓江阳(泸州)。但因被人检举揭发,杨慎又于嘉靖三十七年(年)十月被巡抚派四名指挥押回永昌。关于其留下的效相关历史足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杨慎终归故里其文学成就卓越

明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年8月8日),杨慎在昆明病逝,时年七十二岁。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杨慎去世后,沐朝弼等人前往吊祭,当时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嘉靖四十年(年)冬,杨慎附葬于杨廷和墓旁。隆庆元年(年),明穆宗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年—年)年间,杨慎被追谥“文宪”。杨慎存诗约2首,年轻时诗歌十分浮华,时而伤感艳丽,自入仕途后,参加大礼议遭受廷杖,被贬谪到蛮荒之地后,诗风为之一变,特多感事忧生、文质并茂之作,当然不乏模拟繁饰之文。但其主流诗风仍然是“博雅宏丽”。其所写的内容也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杨慎在词体风格的取向上表现出宏通开放的思维。豪放、婉约并重,他对苏轼、辛弃疾词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又认可追求骚雅的周邦彦、姜夔词。文学方面,杨慎散曲在理论上宗尚北曲,认为南音偏诐而北曲调平,这归根于杨慎自身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其宗尚北曲最主要的原因。

杨慎的文献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充满着辩证法的思维;他重视训诂考据和博学,同时又强调实践经验,重视正史书籍和名家注疏但不一味盲从。正史书籍由于其“不寓褒贬”“直书其事”的特点和它自身带有的权威性,因此类史籍都可以作为研究文献、考据文献的重要证据。

关于历史名人的评论:明代有孔天胤《刻升庵南中集序》评论:“升庵者,太史新都杨先生也。先生既适去滇南,岁久留滞,端居覃省,发愤著书,神莹理解,垂文表义,而撰述弘,此编裁一而已。刻中有叙三篇,大抵皆尽美品式,自古文辞传到于今,如三百篇及楚骚汉赋,讵先注意阴式哉!要之,情成文耳。情深文明,虚浮靡曼,深莫深于发愤,明莫明于感人,高言逸响,识血听真,三复此编,当自得之矣。智哉,司马子长识已往之作,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也,何谓来贤而弗然哉:故先生发愤著书明矣,于是谭子以为道其情也。”李贽: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焚书·卷五·读史》)吁!先生人品如此,道德如此,才望如此,而终身不得一试,故发之于文,无一体不备,亦无备不造,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辞,况后人哉!(《杨升庵文集序》)等历史名人皆有评论。近代的名人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明人词,以杨用修升庵为第一。”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图/文编辑:眉州唐驳虎部分资料来源:杨德力摄影:刘宇箭注: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