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品味军嫂丨隐去门牌号的海港路X号,是 [复制链接]

1#

原创杨小兰军嫂微平台收录于话题#军嫂34#部队大院2#互助1

《军嫂》杂志为您推荐温暖故事

“海港路X号”,隐去了具体的门牌号数字。对我来说,这里不仅是一个地址,更写满了团聚的幸福和分离的忧伤。

杨小兰与女儿近照

“海港路X号”,不是政府机关,不是现代化小区,而是坐落在山东蓬莱的一座普通的部队家属院。

我们这里的营区和生活区是分开的,家属院里住的大多是军嫂和孩子。工作日,很难看到男士的身影。周末或者放假时热闹一些:军嫂们带着孩子在大院门口等着驻岛的丈夫轮休回来,孩子嘴里喊着“爸爸”并飞奔过去扑进爸爸的怀里,妻子上前挽住丈夫的胳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往家走去。若是新婚小夫妻,在门口碰面后则腼腆地相视一笑,不近不远地相伴着走回家。

“海港路X号”的门口,写满了团聚的幸福和分离的忧伤。

要是放到大城市,“海港路X号”绝对算得上好的“学区房”。在通往当地码头的海港路上,建有三所学校:幼儿园、小学、当地师范学校。市一中离这里也不远,但我却很少听说哪家孩子在一中上学。“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想必是还没等到孩子上高中,大家就离开海港路了吧。尽管如此,生活在“海港路X号”,我心里总有种莫名的骄傲感。那小小的院门,庄严肃穆,朴实无华,却能装下异乡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记得第一次见“海港路X号”,是年的夏天。那时,先生刚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某船运大队。我辞职追随他,一个周末,先生外出办事,顺带我熟悉环境。路过家属院,他指着院子对我说:“这是我们单位的家属院。”暮色中,我第一眼便看到一侧红色水泥柱上挂着黄色牌匾,上面赫然写着“海港路X号”,字前面镶着一个黄色五星。另一侧柱上挂着“军事管理区”牌匾。简单的大门,透着威严,让人不敢靠近。

当时,我在那里站了好一会儿,先生也跟着我站在那儿,我们俩默契地谁也没有说话,也不敢靠近家属院一步。我极力地探着脑袋想窥视里面的一切:里面是什么样的房,住着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座院子,更是未来生活奋斗的落脚点。先生刚毕业,想住进里面还需要努力;而我,初到这座城市,落脚的地方也还没确定。

“海港路X号”一度成为我心中神圣的殿堂,我希冀自己成为里面的一员。

年底,先生申请了单位房子。次年5月,我们得以搬进家属院了,我才第一次走进“海港路X号”的大门。经过岗哨时,便看到一排高高的紫藤萝。斯时花开正艳,沁人心脾。接着映入眼帘的是1号楼那面爬满了爬山虎的墙。夏季,微风过去,爬山虎层层叠叠的叶子便飞了起来,仿若有一墙的绿精灵在跳跃。

1号楼前种有两棵无花果树,每年都会结满果实,远远地散发着醉人的甜蜜。如果有带孩子的家属路过,总要摘下一两颗无花果剥给嘴馋的孩子吃。一个、两个、三个……树上剩下的成熟果子越来越少,但总是这样“松散管理”。

除了无花果外,院里还有樱花树、银杏树等。每年夏天,一群男孩子围绕着树打闹嬉戏,拿着玩具枪你追我赶,躲在树后端着枪眯着眼向同伴“射击”;女孩子则围着树木在地上蹲成一圈,手里揉着、把玩着树下的泥沙。蹒跚学步的孩子极力挣脱大人的手臂,踉踉跄跄地追着奔跑的孩子,一不小心摔倒了,又很快爬起来。小家伙眼巴巴地看着大孩子玩得欢脱,而恍眼间,第二年他们便也加入了奔跑嬉笑的队伍。

2号楼和3号楼面对面修建。听说盖房的时候,我还没出生,这不由得让我心生敬意。这样的房子,虽然年代久远,房间格局不好,配套设施也不先进,但冬天却是极其暖和的。供暖的季节,总有住在3号楼的嫂子在家属群里发消息:“你们家暖气片热不?我家都27℃了,好热,哈哈。”

我刚到家属院时,也住在3号楼,邻居是来自山东临沂的马嫂子。

我来自四川一个小城,初到家属院,有些腼腆,却没能抵挡住马嫂子火火的热情。

马嫂子比我早搬进家属院5年,丈夫是艇长。和很多嫂子一样,她之前有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但遇到艇长后,便毅然辞了济南的工作,随军到了蓬莱。

马嫂子和我说起她生孩子的事。一天夜里3点,羊水突然破了,比预产期提前了半个月。艇长出海了,家里就她一人。她忍着剧疼,自己摸到手机拨打了急救电话,等医生和院里其他嫂子赶到,众人医院。第二天,医院时,儿子硕硕已经出生。

马嫂子说着,脸上风轻云淡,我却很动容。

住在1号楼的田嫂子,温柔美丽大方,她丈夫是海岛某中队队长。听闻田嫂子在认识队长前,是一所中学的在编老师。后来,为支持队长的工作,她辞去“铁饭碗”来到蓬莱。田嫂子先后生下两个女儿,大女儿已上一年级,懂事有礼貌;小女儿1岁半,长得乖巧可爱。有时,田嫂子忙于照顾小女儿,大女儿便只能跟着别家的孩子一起上学、放学。每每看到大女儿一人时,大家总问:“依依,妈妈和妹妹呢?”小丫头也总是笑着应道“在家”,作为军人的孩子,她早已懂得独立,喜欢一个人在家属院的草丛、瓦砾中寻找童年的乐趣。

这样的孩子,在“海港路X号”,还有很多。

有时,会稀罕地看到队长抱着小女儿,带着大女儿在院子里晒太阳。大女儿蹦蹦跳跳,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小女儿则乖顺地趴在爸爸肩上。父女三人没有语言,爸爸的视线随着大女儿移动,眼里充满了慈爱。

过往的嫂子大多会和大女儿打招呼:“依依,在玩呢?”依依抬头回应“嗯,阿姨好”,接着低头继续在地上跳来跳去。队长微微一笑,过路的嫂子也回应一笑,就算打过招呼了。像队长这样偶尔回家的丈夫,在家属院嫂子眼里,根本算不上“熟人”。

杨小兰近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年的春节显得格外凝重。春节前,家属院的大部分嫂子都带着孩子回乡过年,丈夫们也因疫情被下了“禁足令”,停止了轮休假,“海港路X号”比以往冷清了不少,但留守在家属院的嫂子却在寒冬上演了一部又一部温情戏。

翠嫂子在年前买回乡的机票时,便买好了回家属院的返程票。正月初七,全国疫情形势正严峻,翠嫂子带着一双儿女,从四川成都乘飞机到山东烟台。经过申请,部队派车接嫂子和两个孩子直接回到家属院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听闻翠嫂子居家隔离的消息后,家属院的嫂子纷纷打电话关心——“你和孩子怎么样?”“我帮你买菜!”“想吃什么水果,我给你捎。”“饮用水打好了,放你家门口了。”“拿快递这事,就包给我吧!”“家里垃圾就放你家门口,我帮你扔!”……大家齐心协力,把翠嫂子和两个孩子居家隔离的14天照顾得妥妥当当,蔬菜和水果一定是最新鲜的,鸡蛋和猪肉一样也没落下。

后来,回到家属院的嫂子越来越多,因为居家隔离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海港路X号”的嫂子们拧成一条绳,买菜送水、嘘寒问暖,大家互帮互助,共渡难关。隔离期满的嫂子也第一时间主动加入到服务队伍中,大家用有限的外出机会帮助院里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说,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随军嫂子而言,是一个人惊艳了时光、一群人温暖了流年。

没有亲情,没有约定,是距离和缘分,把五湖四海的嫂子聚集在一起。每当夜幕降临,家属院里亮起盏盏星灯,晶莹闪烁。柔柔的灯光将每一个美好的军恋故事,每一个感人的拥军故事都揉碎在温暖里。“海港路X号”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承载着这些异乡人安家落户的梦,她们把青春留在这里,把希望种在这里,把生活的苦和甜都藏在心窝窝里。

如今,疫情的阴霾褪去,家属院也日渐热闹起来,老人驻足寒暄,顽童追逐打闹,嫂子串门问候,大家像是许久未见的亲人,一切又回到最初的模样。天格外蓝,树愈发苍翠,笑容特别温暖。远处,1号楼墙上的爬山虎叶子在风中恣意舞蹈,露出勃勃生机。

在这里,我养育了孩子,结识了很多姐妹,平静而温馨的家属院生活有着特别的滋味。在这里,我时常静坐在紫罗兰下,轻嗅一口花香,仰看头顶的天,仿若置身于浓墨重彩的画里。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离开它,但关于它的点滴记忆已深刻于心。

(本文刊登于《军嫂》年第7期,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张敏

制作:荣城

“军嫂微平台”(junsaozazhi)为《军嫂》杂志社唯一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