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好白癜风 http://www.xxzywj.com/m/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过程与方法:
本文意蕴丰富、深刻,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研读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丁香花花形、花色的句子,朗读体会,想象画面。学习第二部分时,可以借助课文和“阅读链接”的诗句体会古人寄托于“丁香结”上的意义,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课件出示下面几种花木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牡丹、莲花、菊花、梅花、松柏等。
引言: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某种品格。象征富贵的牡丹,高洁纯净的莲花,坚强乐观的梅花,坚贞不屈的菊花,毅然挺立的松柏。丁香,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宗璞,年生于北京,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其散文抒真情、写真意,朴实无华又感人至深。
2.介绍背景
《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新时期散文集嘉奖,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这篇散文的蕴意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而人们对这篇文章也有较好的评价。
3.出示图片,介绍丁香
丁香,又称紫丁香属,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大部供观赏用,有些种类的花可提制芳香油,亦为蜜源植物,木材供建筑和家具用。共35种,不包括自然杂交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喜马拉雅地区、欧洲东南部,有不少种类的花是提取香精,配制高级香料的原料。它枝叶繁茂、花色淡雅而清香,故庭园广为栽培供观赏,为庭园之珍品。
二、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缀:zhuì(点缀、连缀、后缀)
幽:yōu(幽雅、幽静、幽美)
雅:yǎ(雅致、雅观、雅俗共赏)
案:àn(书案、教案、图案)
拙:zhuō(手拙、笨拙、拙见)
薄:bó(淡薄、单薄、厚积薄发)
妩:wǔ(妩媚、妩媚多姿)
媚:mèi(明媚、媚俗、千娇百媚)
糊:hú(模糊、糊窗户、稀里糊涂)
苞:bāo(花苞、苞蕾、含苞待放)
襟:jīn(衣襟、前襟、大襟)
恍:huǎng(恍然、恍惚、恍然大悟)
怨:yuàn(抱怨、怨恨、任劳任怨)
2.出示词语,检测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缀满 朦胧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花蕾恍然愁怨
宅院 浑浊参差 眼帘照耀
文思梦想 迷蒙衣襟顺心
平淡
3.重点指导“幽”“薄”的写法。
幽:共九笔,第一笔为竖,第一笔写得稍长一些,第八笔竖折起笔稍矮。整个字左右匀称。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艹”要写得宽一些,“甫”写得小一些,“寸”要支撑住上面的“甫”。
4.理解重点词语。
朦胧:不清楚;模糊。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自然段段意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的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默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丁香的美,圈画重点词句并进行简单批注。
①城里街旁丁香的美;
②城外校园丁香的美;
③斗室窗外丁香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3、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三、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积雪”指簇簇百花堆叠的丁香花。从下文中的“雪色”“香气”等词语可以看出来。雪是没有味道的,“我”却闻到了香气,说明这并不是真的雪,而是盛开的簇簇白色的丁香花,这丁香花像极了团团白雪。
读这个句子让我想起了两首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还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大胆猜想一下,作者这里写雪和花之间的关系,是因为对花的特殊喜爱罢。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透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参考答案:细雨应该是温柔的,也是润物无声的。雨落无痕,但微微的雨滴又有着特殊的韵味。这里,雨中的丁香跟朦胧的雨雾十分匹配,雨丝细密,丁香细小的花朵也有一种“俏也不争春”的娴静,所以在作者眼里,丁香沾了雨水,深深垂下的花丝,让本来的白色在雨水的洗刷下更加莹白。所以在作者眼里,细雨和丁香很相配,彼此衬托了对方的美,柔美的雨水和柔美的的丁香相得益彰,所以作者在这里写“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3.那识字小百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这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照耀”本意是照射,为阳光(光线)所照射的意思。丁香花怎么会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呢?丁香花妩媚可人,让作者感受到了美好,丁香也是作者刻意寻找来作为一种情感和追求的寄托的事物,丁香的香气四溢,莹白的丁香照进窗子,也照进作者的生活。丁香的香气启迪了作者驰骋的思绪,完成了对人世间事物和感情的吟咏之后,也让作者因此在心头结下了一个“结”,丁香就是这个“结”最好的代表,作者还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情都是值得珍惜的经历。所以,作者写“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因此“照耀”一词颇有深意,既是烘托,又是点睛,也是一种隐喻。使读者借此更深入地思考丁香与作者的关系,发人深思,突出深意。这个“照耀”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投射,更表明了作者的心意。
4.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了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具有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吸引人)的特点。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与平时不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梦幻、迷离、朦胧的感觉,让人仿佛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久久回味,妙不可言。在作者眼里,丁香和微雨连在起,能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美,所以这样说。
四、拓展延伸
1.引读:同学们,正如大家说的,这丁香结带给了我们太多美的感受,太多新的感悟。虽然我们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但今天我们已经跟随作家宗璞的文字在《丁香结》中走了几个来回。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思考融入这朗读中,再现“丁香”的美,再现“丁香结”的愁怨和它带给我们的思索。(学生朗读全文)
2.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面对丁香,一反古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味地哀愁,更没产生抱怨生活的想法,而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作者认为,人生中的问题永远存在,是解不完的;正因为解不完,人生才不至于平淡无味。当身处困境,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既然人生中的问题解决不完,何不乐观豁达一些呢?再者,人生的意义或乐趣也许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平顺的路固然好走,可也失去了行走的快乐。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六、课文总结
同学们,这丁香结带给了我们太多美的感受,太多心的感悟。虽然我们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但今天我们已经跟随宗璞先生的文字在《丁香结》中走了几个来回。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思考融入这朗读中,再现“丁香”的美,再现“丁香结”的愁怨和它带给我们的思索。(学生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丁香结》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主要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式带领学生赏花之美。通过资料的链接,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来悟花之语。通过课堂的实践,我发现,唯有多读才能真正欣赏丁香之美,唯有真正意义上的读思结合,才能明白作者赋予“丁香结”的真谛。今后,我会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带领他们走近不同的作家,走进更多的作品,遇见更多的精彩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