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升维培养,给你最适合的教育阳光报阳 [复制链接]

1#

一直以来,附中积极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教育的初心,秉承“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学生培养:整体推进、特色发展、有教无类、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基于原有学业能力基础上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实现了跨越“纬度”性的提升,享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使全体学生得到个性化、全面化、持续性的发展。

高届5班孙一帆

附中和我的三年

我本身不算一个多优秀的学生,也不是非常自信,也不知道选择哪所高中读书。初三毕业的暑假,我来师大附中看了看,青云路两旁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米的标准大操场供学生们尽情玩耍,金属板材料制的白板让老师学生不必再吸粉笔灰......我被这先进而人性的硬件设施深深吸引,便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师大附中读书。

我自初中起便对生物这门学科极有兴趣,师大附中为我提供了绝佳的平台,陕西省队总教练柳建仪老师为我们亲自代课,学校也请到陕西省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杨建雄老师为我们讲解生物化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博士白成科老师为我们推理遗传学。能享受到这样的资源,我何其荣幸。在这些老师的带领下,我不仅掌握了很多竞赛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对生命科学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如今,我选择在大学进一步攻读生命科学,很大程度上收到高中竞赛经历的影响,这段竞赛经历,为我大学乃至今后的人生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刚进入附中时,我成绩不算突出,在教师团队的帮助下,我飞速进步,很大原因是我遇上一位对我帮助极大的老师:罗春老师。我觉得,他不是一位教化学课的老师,他是一位教化学的老师。记得一轮复习讲到电解质,他“突发奇想”问我们,纯硫酸电不电离?纯水电不电离?蔗糖电不电离?然后为我们引入“自耦电离”,最后得出结论:没有完全不电离的物质。初中学过一个“没有完全不溶解的物质”,这就对应起来了,这些不全是课本上的知识,但通过罗老师的一点拓展,我们学到的,则是“化学”这门自然学科的基本原理。罗老师上课时,点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哪怕对课堂问题没什么思路,也没有关系,罗老师从已知条件和问题入手,一步步提问,在回答的过程中,即可把整个问题的过程、原理想明白。我极其喜欢这样的课堂环节,不是把做题的思路硬塞给我,而是给我一条路,让我自己一步步走出来,所以我很喜欢在罗老师的课堂上回答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我的化学成绩从年级排名一路提高到年级排名36。

同样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是我高三的英语老师:王静老师。英语一直是我的弱势学科,刚上高三时,我的英语甚至考不到及格线。王老师鼓励我说,你不要沉浸在低分里。后来我鼓起勇气报名了香港大学的自主招生,王老师一路为我提供各种各样的指导。PersonalStatement不会写,王老师就上网花自己的钱为我找范文,全英文的面试不会准备,王老师就找到国际部的学生为我介绍经验。在王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奇迹般地通过了面试,还拿了20分的条件加分。王老师对待我们学生,总能共情,她与我们每一位学生共享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这样的爱,私以为,是最可贵的。

除了学习,附中的社团同样丰富多彩。我选择的是何岩老师的综合训练社(健身社),作为社团为数不多的女生,何岩老师和社长为我提供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我总是期待着每周社团活动的时间,因为社团的氛围轻松欢快,何岩老师也总能和我们打成一片,待在社团我可以很放松,社团的体育锻炼更是对平时学习压力的一种释放。

在附中的这三年,有苦有乐,有哭有笑,收获颇丰。来附中读书,对得起自己,称得上青春。

高届8班李尚朴

教给我放肆追梦,志坚事成

回想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有太多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太多汗水与泪水的浇灌,太多失败与成功的交替,太多太多老师们不知疲倦的教诲与引导。最终,成就了我们在最好的年华,放飞最真的梦想,绽放最美的姿态。

中考估分与我的实际成绩有距离,一度我对自己没有一点自信,否定自我的情绪始终挥之不去。但也就是在三年前的盛夏,再次步附中入校门,走过紫藤长廊,在这里,遇到了一群老师,改变了我的状态,改变了我的中学学习生活,改变了我的一生……

三年前,初入高中的我就遇到了对我高中生活乃至人生影响最深刻的老师,王鹏老师。王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讲出了他一直信奉的八个字,也是改变我的八个字:“积极、阳光、健康、向上”。这与当时不自信的我的心理状态形成强烈的反差,但经过一个月的引导与鼓励,我终于明白,战胜恐惧的最好方式是强化自己,而不是萎靡不振。于是,我开始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短板,并时常就学习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瓶颈与老师讨论,最终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学习之余,学校还组织了大量的文体活动,汉风、英风、运动会、篮球赛……但是,相比于英风的一等奖,运动会的金牌,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却是首轮出局的足球联赛。年级足球联赛采取单循环制,而我们班则抽到了下下签——文科联队,拥有校足球特长生的队伍,从纸面实力来看,可以说将我们完胜。而体育真正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实力,更在于拼搏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一次次拼尽全力去封锁对手,不甘于打平,甚至还取得了进球,一直,将一场原本毫无悬念的比赛拖入了点球大战。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我们遗憾告负,但令我永远铭记的,是时任班主任李红艳老师的赛后点评:我们没有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我们也没有全国大赛的比赛经验,但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拼尽全力取追求胜利,就是最强大的表现!一场不被人看好的比赛战至最后一刻,这已然是一个奇迹,那么高考,对我们来说,又算什么呢?

或许是从足球联赛后,便一直令我坚信:不要问自己是否可以拥有梦想,要问自己的梦想够不够疯狂!为心之所向奉献一切,剩下的,便是静待花开。

转眼间,高中三年的生活来到了最后一年,对于几乎全社会来说,高三,就是玩命的代名词,预示着疯狂的刷题,记忆,纠错……但对即将步入高三的我们,王鹏老师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只是充满真情的对我们说:“孩子们,我真的很羡慕你们!”我们笑了,羡慕什么?羡慕睡不够觉?羡慕学习累死累活?羡慕这非人般的生活?王老师解释道:“我羡慕你们,这般富有,拥有最美好的年华,最充沛的精力,最纯洁的情谊还有最直接摆在你们眼前的,自己决定命运的权利!”

我们拥有的不多,但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很多,这,就是幸福。我无法否认面对难题时的焦头烂额,无法否认午夜时分的哈欠连天,无法否认早起时的被子重如泰山,但我更享受每天清晨,从西门长廊骑过,第一缕晨光洒在身上,洒下满满的希望和力量。

高三的生活,说短也短,因为两点一线,枯燥单调的重复;说长也长,因为巨大的任务量,每天都有全新的挑战,每一天都无比充实。但除了自己的艰苦奋斗,更令我感动的,还是老师们的陪伴。卢龙老师组织的每周一歌为我们放松解压;高考十几年后的师家庆老师又重新开始了午夜刷题的生活只为感同身受;永不放心的吴二林老师时刻分享热点,挖掘考点;最年长的“玩命战斗机”张伟老师不论晚自习是否值班都给自己加班,无数次晚自习放学,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宝宝刚上幼儿园的樊瑾老师与家人分居两地,下班后打视频哄宝宝休息。还有从高三开始,便一直没有放松心理疏导的王鹏老师。我们不是五十个人在战斗,我们也不是五十个家庭在战斗,我们是五十六个家庭在战斗!

六月二十四号,中午十二点,我迟迟没能成功登陆查到成绩,三年前查成绩紧张的场景再一次浮现在脑海里。但此时我的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波澜,因为这一次,倾尽所有的付出,给了我底气与信心。在收到考试院信息时,我没有像预想的一样激动流泪,高中三年,我以为自己在走一条救赎之路,但那一刻,我明白了,不是救赎,是成长。一切无法摧毁我们的,都将使我们变得更强!

从中考成绩平平,到如今成为即将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继续学习的附中人,这一路的成长,让我难以割舍这个奋斗了六年的地方。离别之际,这纸短情长,言不尽,惟愿附中学子紧紧跟随这里的每一位老师,从他们扎实的专业素养,高尚的师德师风,无私的奉献精神中,汲取精华,收获进步,取得突破,圆梦长安!

编辑:张媛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