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科学家揭示昆虫“偷盗”植物基因自我保护分子机制
▲烟粉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供图
为抵御害虫侵扰,自然界中的植物常常会产生防御反应,生成大量*素。然而害虫烟粉虱却对此无惧,能够侵害超过种植物。为何它有如此强的适应性?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团队经过20年努力,于近日发现了烟粉虱体内存在来自植物的水平转移基因BtPMaT1,揭示了该基因能够分解植物*素从而形成烟粉虱广泛寄主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3月25日23时,相关论文在国际期刊《细胞》上在线发表,并将作为封面文章于4月1日出版。这是我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在《细胞》上的首篇论文,揭示了昆虫如何利用水平转移基因来克服宿主的防御,为探索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新一代靶标基因导向的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光明日报》
2
我国重组蛋白新冠病*疫苗I期、II期临床试验结果发布
我国已批准紧急使用的重组蛋白亚单位新冠病*疫苗,I期、II期临床试验结果日前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发布。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性良好,接种3剂次25微克疫苗的97%入组者产生了可以阻断活病*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超过康复患者血清。
该疫苗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今年3月10日经有关部门评估论证同意紧急使用。
——新华网
3
香港理大研发高透气超弹性导电材料适用于穿戴式电子设备
香港理工大学日前宣布,该校研发出高透气超弹性导电材料,可用于制作长时间穿戴的电子设备。
据理大研究人员介绍,穿戴式电子设备和贴在皮肤上的电子装置等均需采用高弹性的电子装置和系统部件。然而,很多这类部件只能装嵌在不透气的弹性厚片上,长时间佩戴会引发严重皮肤过敏、发炎等问题。
——新华网
4
《自然》最新论文:植物和土壤或能互换储碳能力▲资料图:中国北方浮尘天气下城市绿化带的树木草坪等植物。孙自法摄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开展一项针对多个实验的分析研究显示,当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时,土壤能够储存的碳量反而会减少。该论文称,由于当前的陆地碳汇模型并没有计入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未来的预测数据可能需要修改。
据介绍,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大约能去除30%的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植物在借助光合作用促进自身生长的过程中能固定二氧化碳,而土壤可以把碳作为分解生物量封存起来。不过,目前并不清楚这种碳汇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持续增加作何反应。
——中国新闻网
5
复杂碳环分子多环芳烃首次在太空“现形”
据美国《科学新闻》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称,他们首次在星际云中发现了能够解释生命起源的复杂含碳分子多环芳烃(PAHs),且浓度远超此前预期,研究这些分子和其他类似分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命在太空中是如何开始的。
在最新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天体化学家布瑞特·麦奎尔领导的团队借助绿岸望远镜,在距离地球光年的金牛座分子云(TMC-1)中,确定了两种独特的多环芳烃,其由几个相连的六边形碳环和氢原子组成。
——《科技日报》
6
科学家利用X射线对神经元进行无线调制帮助治疗和改善脑部疾病
▲图片来源:环球网
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对神经元进行无线调制的方法有了重要发现。该团队认为,这一突破可以帮助治疗和改善大脑疾病患者的生活。该技术需要一个X射线源,比如牙医办公室里的机器。研究人员说,全世界的人都患有与运动有关的脑部疾病,如癫痫、本质性震颤和帕金森病。
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这些问题,是由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四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明的。该疗法依靠光学和遗传学的突破,有可能帮助治疗慢性抑郁症和疼痛。
——环球网
●直冲26℃!注意,周末“晴”况有变
●*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