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稻控水灌溉技术 [复制链接]

1#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6.6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49m3,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m3的,为缺水。推广节水技术势在必行。其次,节水农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了发展节水增效技术的必要性,获得了成熟的技术经验和明显的社会及经济效益。随着大面积推广应用了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钵体摆栽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技术,具有节水、省工、高产、增效的优点,该技术的应用对水稻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第三、水稻节水技术是实现水稻栽培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节水栽培,在满足水稻高产稳产生理需水的前提下,实施科学的节水措施,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避免大水漫灌水分过多带来的如土壤通透性不良,致使根系发育受阻,造成倒伏、病害和早衰程度加剧而减产等弊病,实现水稻种植的节本低耗、增产增效的目的。因此,水稻节水增产增效配套技术将水稻耕作制度、栽培及管理的新技术组装配套,综合应用,科技含量高,充分体现了水稻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方向,是推动我市水稻稳定发展和全面增产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田间管理采取以节水、增温、通气、壮根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生产过程配套推广应用大棚旱育苗、合理稀植、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节本增产技术。预计增产5%以上,节水20%以上。该项技术在我市每年以50万亩的速度增加,年,全市达到了万亩,初步计算,仅增产水稻一项就可增产稻谷吨,增加产值3.8亿元。

年佳木斯市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实施面积表单位:万亩

采用节水灌溉增效配套技术种植水稻,是水稻种植史上的一次新的技术革命,这项技术的推广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提质增效情况

水稻节水灌溉是调控水稻需水规律,降低无效耗水。水稻各个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必一直保留田面水满,应在不同时期对水稻进行胁迫来调整水稻生理、生态状况,减少无效蒸腾,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量,从而减少水

稻耗水量。在非关键需水期在叶片尺度上调控叶片的气孔导度,使气孔导度适度下降(在保障光合作用的前提下)。控制灌溉水稻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减少15.3%-40.9%,平均减少23.7%,渗漏量减少39.2%-61.4%,平均降低49.4%。

控制水稻特有的水分适应性,促控群体质量,水稻的耐旱性介于旱生性植物和水生性植物之间,同时水稻在长期进化和人类驯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水旱的双重适应性。促进水稻向(最佳群体结构)、(理想丰产株型)两者的优化组合方向发展,以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调控水稻根系和光合作用,节水灌溉水稻根深、根壮,分布范围广吸收水和养分的能力强,白根多、黑根少、根毛多,为节水灌溉水稻中后期补偿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条件,节水灌溉水稻光合作用能力提高、抑制了无效分蘖,使太阳光可渗透冠层作用于下层叶片,扩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有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使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于稻穗的枝梗和颖花发育,有利于满足水稻后期吸氧,增加了穗粒数和粒重,提高了结实率,达到了节水增产的目的。

调控水稻抗逆能力,优化稻株与环境的协调状态,节水灌溉水稻整体抗倒伏能力增强。田间无水层状态使冠层内部湿度降低,同时群体生长的适应使冠层内的空气流通增加,使水稻发生稻瘟病几率降低。

(四)技术获奖情况

在二零一四年实施农业“丰收计划”工作中,受奖项目:水稻节水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模式推广,授予丰收计划一

等奖。

二、技术要点

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技术开发与应用是一项综合配套组装技术,是集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质良种、旱育壮秧、科学的节水管理、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于一体,是水稻丰产增效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其节水、增产、增效的技术优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应用了六项核心内容:

(一)选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的高产优质良种

提高良种覆盖率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项目区大力推广耐旱、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优质良种,适应节水条件下高产高效栽培要求,一般选用分蘖力强、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耐肥、抗倒伏、高产稳产、品质优良、能够安全成熟的品种。特殊地区还应注意品种的适应性,如抗寒性、抗病性、抗盐碱性等。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应注意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要经常更换纯度好,种性强的优良品种。由于采用高产良种,为项目区奠定了丰产的基础。利用优质品种,以米业公司为龙头,确定区域生产单元,实施无公害优质化栽培,从生产源头开始按照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标准进行优质稻米的开发,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益,提高稻农收入。

(二)大力推广水稻壮秧剂简化旱育秧轻型栽培技术

对水稻高产栽培途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健壮秧苗,充分发挥高产优质品种的增产潜力;二是控制群体消长,建成高产型、高光效群体结构。旱育稀植技术是水稻

栽培的一项突破性改革,利用旱育壮秧抗逆性强,分蘖早而多的优势,实行稀插以减少基本苗,依靠分蘖成穗,提高有效分蘖率,达到增穗、增粒、增产、高效的目的,是水稻由中产变高产的有效途径。项目区根据当地的地力、茬口、品种、气候和生产力水平,选择较肥沃的旱地、菜园地做旱育秧床,使用壮秧剂、移栽灵等育秧专用调制剂进行旱育秧,培育带蘖壮苗。而且秧苗期秧田不建立水层,以满足稻苗生理需水为主,还可节水、节省电费及柴油等项费用。水稻壮秧剂简化旱育秧技术是旱育秧技术的深化和发展,技术先进实用,物化度高,符合水稻种植技术朝简化程序、省工节本、轻型高效的发展方向,这种壮秧剂一次施用可实现消*、调酸、施肥、化控、壮苗等多项综合功能,提高秧苗素质,防病效果突出,对青枯、立枯等苗期病害有特效,而且操作简便,省工省时,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推广了这项技术,使旱育稀植技术更加完善和实用。

(三)应用节水灌溉增产技术

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过去那种粗放的灌水技术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不烤田已成为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的因素之一。水稻中期科学烤田的综合效应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控制营养浪费、提高成穗率、改善抗倒性和抗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对于水稻节水高产稳产均具有重要增产作用。

(四)测土配方施肥

水稻栽培的增产措施中,施肥技术特别是施氮技术是关

键。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高产更高产的需要,在对项目区统一进行测土化验的基础上,根据产量指标和土壤供给能力及主要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进行配方施肥,优化经济施肥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老稻区,缺钾、缺锌及微量元素现象严重,通过定点、定期取土化验,摸清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在项目区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土壤培肥,开展了配方施肥,养分较差的地区进行了有机肥与无机肥相合,N、P、K及微肥合理搭配,在施肥方式上重底轻追。

(五)病虫草综合防治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是项目区各地夺取丰收的关键技术措施,在管理上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病虫精准测报,通过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增强综合抗逆能力,增加项目区统防统治面积。项目区专门建立了个病虫测报点,认真及时准确搞好病虫预测预报,指导示范区农民有效地防治了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危害。有效地遏制了水稻草害,为水稻旺盛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六)技术物化及开发应用

连续多年对旱育苗揷秧技术进行物化研究,初步摸索了几种模式:一是用壮秧剂、高分子吸附种衣剂为载体,将育

秧的核心部分苗床培肥、调酸、立枯病防治、多效唑化控及低温冷害预防融为一体,通过新型药剂的使用体现出来;二是商品化育秧,实行统一催芽,集中育秧,提高秧苗标准。三是企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户,由企业直接参与,和技术推

广部门一体化,筹集资金,生产高科技含量的秧盘与药剂,推广给农民;四是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提供种子、秧盘、药剂等物质和技术服务,对被承包者实行集中连片,统一供种,统一整地,统一播期,统一施药,统一管理,分户插秧的方式,加快了技术推广速度。

三、适宜区域

从超载区分布看,三江平原是全省地下水严重超载区域,全省12个地下水严重超载县市有10个在三江平原,占比83%,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建三江及其毗邻区域,适宜推广。

四、注意事项

(一)控制灌溉时一定严格控制下限标准,不许超过下限标准。

(二)育苗时一定要旱育稀植,移栽时一定要使秧苗充分落*。

(三)生育转换期当总茎数达到80%时,尽量提前控水晒田。

(四)沙性土壤和漏水严重地块不宜搞控制灌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