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作高手无中生有的三种境界化平淡无奇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42832.html

国画的山水,大片的水面常常不着笔墨,是“无”的;但看画的人知道,那水就在眼前,或一直延伸到天边。

中国的传统戏剧,小小戏台上,“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何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因为知“有”用“无”,进而“无”中生“有”。

“有”就是那些具体的、明确的、直接的、在知觉中属于主体的人或物,是我们要描写、要表现的对象。

“无”则是那些笼统的、模糊的、间接的、在知觉中属于背景的事物,是我们描写的对象所处的环境、场景等。

“无”和“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无”并非真的不存在,而是相对那个主体的“有”,容易被忽略。

“无”和“有”也是相生的。因为“无”的衬托和支撑,“有”才更加被瞩目,如暗夜里的明星,如刀尖上的锋芒。

写作高手大多擅长“无中生有”,即使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事物,经他们的手写出来,常常大有不同。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无中生有”,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种:在“无”处多着笔墨,“有”亦自然突显

通常,人们容易缺乏耐心,喜欢直奔目标,所以作为“背景”的“无”太容易被忽略了。

偶尔反其道而行之,多在“无”上着笔墨,反而立即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在做官这件事情上,孟浩然本来是不太热衷的。李白就赞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但,在那个时代,文人报效国家似乎也只有做官一条路径,所以他也还是需要人赏识、需要人推荐。

所以就有了我们看到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般的人,写封“求职信”,基本上都是说,自己有啥能力啥本事,然后希望给个机会。

但孟夫子一来,就写天地山水大好河山。那种雄浑气势和斐然文采,看得人热血沸腾呀。

在后半段,他才委婉地说,今逢如此盛世好光景,可惜我孟浩然却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实在不想有负盛世华年。就冲这,想必张丞相也是高看一眼了。

至于孟夫子的性格其实不是很适合当官,那就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范畴啦。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是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句子。

蝉在夏季是居高声远的,但到了秋季却有穷途末路之感。因此,导致蝉的境遇和命运巨大的反差的,正是“时节”。

所以这首诗的重点,当然也就不是蝉这个“有”,而是放在了写那个作为“环境”、“时节”的“无”上面。

诗人浓墨重笔写当时的环境,因为“露重”,所以难以飞高,因为“风多”,所以声音容易被淹没而无人听。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是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名句。

这首词的主体,毋庸置疑是词人,以及他的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但作者开篇却浓墨重彩描绘出水平如镜、风景如画的世界,此后的“表里俱澄澈”的物我合一,“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慨然抒怀,抑或是“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淡淡忧伤,就都有了依着。

第二种:用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变换背景,从而“无中生有、有更出彩”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好像与星星近在咫尺,衬托出楼的“危”和“高”这个描写很厉害。但更厉害的还在后面。“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这首诗的四分之三用了典型的“无中生有”的写法,本来这个"楼"的环境是“山寺中”,而诗人运用想象力把它置于“近星辰处,靠天界边”。

由此,楼的“危”、“高”,还有独特奇妙的意趣,这些“有”都自然呈现。

李白之所以成为“诗仙”,大概与他丰富奇瑰的想象力有极大关系。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功力,留下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作家宗璞有一篇被选入七年级教材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紫藤花很美,然而并不属于罕见的物种。藤蔓攀爬于架上,花朵一簇簇垂下。如果观察花的背景只局限于“藤”、“架”,也许难免平淡。

但作者把描写对象的背景设置为整个天空,视野顿时阔大起来,紫藤“瀑布”的意象就横空出世。

“从空中垂下”、“流动”、“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些细致精到又包含着想象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

而瀑布的流泻,让人联想到两千多年前孔子面对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正与作者对生命、时光的思考感悟相共振。

第三种:吾心即宇宙,我手写我心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候,并没有到过岳阳楼,没有看到过岳阳楼的风景。

有长长两段的风景描写,是作者根据图画和自己心中所想而写,但这并不妨碍《岳阳楼记》成为众多仁人志士的文化标杆。

心中有大意象,落笔则不拘泥细节。

写一只青蛙,也可以写出“独坐池塘如虎踞”的气概,大约就是这种境界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