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荷花
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把美分成两个方面: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样的区分有些武断,但是足以说明:艺术美与自然美并列,并在某种程度上,高于自然美。
书画艺术的美,是人类对自然美、生活美、生命美的提炼,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经验的美。
从远古时代,覆着到使用器具的纹路、装饰,到现在挂在柱子上的对联、挂在中堂的书画做品,艺术的美,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称得上是以艺术作品为代表的“纯粹”的美。
而这种“纯粹”的美,已经细化成诸多门类,如书法、绘画、篆刻、陶瓷等等。书画,作为一种“纯粹”的美,是以宣纸、毛笔、水墨、颜料等为工具,艺术家创造力为核心的艺术门类。
这其中,笔墨,成为一种手段,连接着艺术家的艺术哲思与艺术作品。笔墨,也成为一种视觉呈现,连接着欣赏者与艺术作品。
陈半丁富贵天香
1.笔墨即审美判断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处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称为判断力。
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中间环节,是一种承载在笔墨之上的审美判断力。
这就要求,艺术家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使用笔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力。同时,欣赏者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水平以及对笔墨的鉴赏能力。
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
他的意思是作画要有真性情,要把艺术家的全部真性情(包括美感)表达出来成为作品,让欣赏者与艺术家的这种“真性情”零距离接触,感受到真正的艺术之美。
陈子奋果熟来禽
但笔墨真的等于零吗?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有一个“间隔”(王国维语),而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也有一个“间隔”。重重相隔,就像观看舞台剧,太近了过实,太远了过虚,适中才好。或许,这是吴冠中的一个艺术美学理想罢!
创作和鉴赏书画作品,正需要这种“间隔”,也就是把握一个“度”(李泽厚语)。艺术家的全部艺术哲思,不可能被鉴赏者全盘接受,也没必要被鉴赏者全盘接受。
而正是由于鉴赏者的审美参与,艺术作品才能够流芳百世。徐渭的《驴背吟诗图》,在画家看来,看到了笔墨;在音乐家看来,看到了节奏;在书法家看来,看到了笔法;在诗人看来,看到了诗意……
在笔墨里,包含着艺术家诸多审美判断,也集聚着诸多鉴赏家的审美判断。只有艺术家在下笔之前的审美判断,与鉴赏者的审美判断趋于“合目的性”(康德语),艺术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成功识别。
50多年前,*宾虹的作品,被认为黑墨乱涂,作品买一送一都没人要。但他坚定地认为:“我的画,要50年后才被接受。”果然,50多年后的今天,*宾虹的画作以“浑厚华滋”之美,被大量欣赏者接受并认可。
梵高,不也如此吗?
欣赏者,艺术作品,艺术家三者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已经不再是3米、5米的欣赏距离,而是50年乃至上百年以上的时间距离。
张书旂玉兰花
2.笔墨的包容性
中国画讲究笔墨。
而笔墨讲究“六法”。即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六法”,被认为中国画的精髓,是习画之人必学的经典。
但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六法”所包含的主要为绘画的技法或笔法,以及鉴赏中国画的方法。即笔墨通过这几种方法从艺术家笔下流出,只是艺术家审美判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只是国画家审美判断的一个方面。
因为中国画的画法不是对客观具体物像的刻画,而是倾向于抽象地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因此,在中国画里,笔墨所能包容的东西,要比西方油画所包容的东西要多很多。
溥儒柿子图
(1)哲思。中国画不像西方油画侧重于视觉审美,而是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观。因此,要求艺术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阐释生命哲学和生命之美。
在西方绘画中,他们的绘画作品是由哲学和几何学、解剖学等作为根基的,因此在西方绘画中,以人体和雕塑独领风骚。因而尼采说:没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中国画中,很少见人体作品,涉及人体的春宫图,也只是作为性学的启蒙,而非作为艺术审美。因此,中国画以山水风景和花鸟画领先于世界。
《易经》的宇宙观、老庄哲学,禅宗思想等,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哲学观。如“有无相生”、“阴阳相克”、“空不异色”、“澄怀观道”等思想,成为了艺术家追求艺术境界的终极理想。
高奇峰*雀在后
(2)诗境。苏轼在评王维的画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画在追求意境的过程中,更多地与诗歌结合,追求画中有诗、画中有言的境界。但中国画与诗词相互映照,又各成体系。例如,关于梅兰竹菊的诗词,与梅兰竹菊的绘画作品,存世都非常惊人。其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照应,呈现诗画合一的境界。
中国画一方面自成诗境,赏画如读诗词,这也成就了诸多题画诗词。另一方面,又从诗词中汲取灵感。如魏晋诗人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成为画家画菊花的一种笔墨寄托。又如宋朝词人蒋捷的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成为当今画家喜爱的题材之一。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这话用在中国书画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的境界,以诗境为最上,但不止于诗境。中国书画的意境,除了诗境,还有更广泛的空间。但诗境,成为了中国画意境的典型特征。
徐渭桐荫
(3)文化气息。笔墨里包含着文化气息,正像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笔墨,历史地来看,其实就是文化。艺术文化,通过笔墨,得以延伸,得以传承。
但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传承艺术文化,而更多的是传承中国人的精神,传承中国人骨子里的气息。在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就被解读出用笔与中国人的精神高度合一的解释。骨法用笔,有骨才能立得住,这正是做人的道理:要有骨气,才能立于天地间。
笔墨不仅自身成为文化,而且也在描述文化。在艺术作品中,文化内涵、文化寓意等,成为绘画的题材。举例来说,比如画竹,其实就是画竹子的文化,即文化赋予竹子的精神。画竹,映射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虚心、有气节、长青有活力、傲然不媚俗……
*幻吾秋鸟
(4)格调。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句话用在绘画上,可谓异途同归。画家自有高格,自有名画。元代画家王冕的梅花画得固然好,但比他画得好的画家,多的是。但为何他的梅花最出名?其实就是因为王冕画梅格调最高。他在《墨梅图》中写道: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可见一斑!
清代画家石涛说: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绘画,作为一种笔墨语言,表达的是艺术家的志趣和境界。一句话,绘画作品呈现的是书画家的格调,所以,中国人喜欢用“画如其人”四个字来评画,评者说了不违心,画家听了高兴。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看了西洋透视法绘画作品后评价说:学者能参用一二,亦醒其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西方绘画不讲格调,展现的是科学(几何学、解剖学等)的最高境界,而中国画强调艺术家的格调,展现的是精神的最高境界。
陈师曾秋意图
(5)创意。创意,来自艺术家的心灵映射。宗白华认为,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创意,在中国画家眼里,更容易被接受的是:变法。齐白石年过六十而变法,他开创的红花墨叶、他笔下的虾和草虫,将自然造化之美和艺术家的创意融合为一,达到至臻境界。
中国书画总体说来,是摹古的艺术,只有摹古,才能推陈出新。因此,创意对于书画家来说,有比较高的门槛。在古代,只有文人才有此种权利。而当今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脱离的传统的创意,书画还能是书画吗?肯定不是。前面邹一桂对西洋画法的评判,已经给了答案。
孙过庭《书谱》里有一名句: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也就是说,书画家在能够融会贯通之后,就能够卓有成效地发挥创造力,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王雪涛梅花
3.笔墨之美
清代*钺撰写的画论著作《二十四画品》,将绘画作品的美概括为: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远、朴拙、超脱、奇僻、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二十四画品,叙述较为详细,有很高的参考性,但其中有的概念难以达到区分的效果,因而很难作为笔墨的评判标准。
而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他用一句话,概括了中国书画笔墨的美,虽然很形象,但却也难以捉摸。
中国画的美,其实根据创作到鉴赏,可以分为比较直观的几个方面:
溥儒红叶小鸟
(1)性情之美。画家吴冠中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艺术就是真性情。中国画的笔墨里,浸透着书画家的真性情。徐渭的狂,八大山人的孤冷,赵之谦的老辣,吴昌硕的厚重,齐白石的浪漫、潘天寿的险……每一位画家的作品,都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特征。他们的性情,成为了他们笔墨语言的支撑,创作了明显有别于他人的艺术作品。欣赏他们的作品,就像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娄师白小鸭子
(2)笔法、皴法、墨法、设色之美。清代画家恽寿平在《瓯香馆集》里写道: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而愈不厌,玩此可想昔人惨淡经营之妙人《画跋》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笔法、皴法、墨法、设色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美感。当艺术作品完成时,则虚实相生,自有神韵。
陈半丁兰菊图
(3)意境之美。中国画不是很注重物象的画法,而是注重以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的意境,是有别于自然界的一种精神的灵境。中国画的意境,既让人类灵*净化、升华,又让宇宙深化、凝华。在这里,灵*接受意境的洗礼,感受生命律动的力量。
高奇峰三秋图
总而言之,笔墨,作为中国书画的一种笔墨语言,有其特殊性和特殊的要求。中国书画的笔墨,不仅仅是笔墨,其中蕴含着诸多元素,不仅要求书画家“人如其画”,也要求书画家“画如其人”,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求书画家“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要求书画家在意境的创作中,不停地“更上一层楼”。
陈半丁清供图
潘天寿午睡
溥儒石榴熟了
张大千三清图
杨善深牡丹
陈健月明秋思
蕭朗丝瓜秋虫
*君璧荷花
李苦禅八哥
白澄比翼双飞
叶绿野不可居无竹
丁宝书秋意图
陈师曾牡丹图
陈师曾双鸽图
陈师曾玉兰花
高剑父秋意图
何香凝梅花
胡汀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许麟庐双鱼
*幻吾双鸭
*幻吾葡萄小鸟
*君璧荷花
江寒汀牡丹孔雀
蒋兆和鸽子
陈淳兰石图轴
八大山人荷塘孤鸟
柳子谷菊花
戴明说墨竹石图
潘天寿三清图
潘天寿睡猫
潘天寿蛤蟆
*君璧墨葡萄蚱蜢
刘海粟启功松竹图
高剑父深秋图
潘天寿双鸟
孙其峰水仙图
唐云葫芦双蛙
汪溶秋意图
王梦白齐白石梅竹图
王雪涛荷塘清趣
吴大徵梅花
萧朗紫藤蜜蜂
邢少臣竹石图
杨善深群仙祝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