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语言选读(第17回)
潘建华
1、“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纷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纵拟了出来,不免迂腐古板,反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似不妥协,反没意思。”
(1)题咏:咏诗题句。(2)平平:普通寻常,没有特别之处。(3)案牍:指官府的公事文书。(4)纷烦:多而杂乱。(5)怡情悦性:怡悦、陶冶性情。(6)生疏:不熟练。(7)迂腐古板:形容见解陈旧,不合时宜。(8)生色:增添光彩。(9)妥协:妥当。(10)没意思:毫无趣味。
这是贾政对众清客说的话。众清客恭维贾政,贾政用这番话作答。
贾政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熏陶,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所以他把题咏“花鸟山水”视为雕虫小技,把“怡情悦性”的文章视为“歪才情”,一辈子只读“四书五经”,只写八股文章。
贾政这番话,虽是“纱帽头(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这里借指官员)口气”(脂砚斋语),含有客套自谦之意。但是若用“迂腐古板”来形容他的思想性格,倒也恰如其分。
2、“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旧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1)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编造新句不如沿用旧句,题写古句要胜过题写今句。(2)主山正景:形容建筑布局中占突出位置的景点。(3)探景一进步:探寻景色迈出的第一步。(4)曲径通幽处: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语出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此处”指大观园入口处的“翠嶂”,即人工建造的假山。
在大观园入口处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安排叫“山抑”。它的作用是藏景,即将美景藏在山后,然后逐次展开,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从而避免刚走进园中所有美景悉入眼底,一览无余。
贾政请众清客给此处留题。有的题“叠翠”,有的题“锦嶂”,有的题“赛香炉”,有的题“小终南”等等。这些留题或形不似,或意不合,或夸张失实,或落入俗套。
贾政又让宝玉留题。宝玉题以“曲径通幽处”,并解释道:此处不是“主山正景”,本来不用留题;即便留题,也无须自拟,可以直书唐人常建的诗句“曲径通幽处”于其上。不仅显得“大方气派”,而且非常切合情境。所谓“曲径通幽处”,就是沿着被藤萝掩映的“羊肠小径”,走到那幽深僻静的地方,可以探寻到更多更美更迷人的景色。
宝玉的一番话,让众清客非常信服,他们都称赞宝玉“天分高,才情远”;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贾政,也难得地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虽是谦虚之词,却难掩高兴之情。
至于“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句话并非古人之言,而是宝玉杜撰。他这样做,或是有感而发,偶刺一下眼前这些“读腐了书”的清客们;或是故意“掉书袋”,显摆一下自己引经据典、博览群书的才学。
3、“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为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1)追究:追溯探究。(2)欧阳公: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3)酿泉:泉名。在安徽滁州西南的琅邪山醉翁亭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泻出于两峰之间”句描写酿泉。(4)省(xǐng)亲: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5)驻跸(bì):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6)别墅:在景色优美的地方所建供游憩的园林房舍。(7)应制之例:指奉皇帝诏命而作诗文的体例。如歌功颂德、文雅蕴藉、注意忌讳等。(8)泻玉:形容水流碧绿清澈。(9)沁芳:形容流水浸润着花草,水也有了芳香。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是关于“沁芳亭”题名的话题。
用“沁芳”来题名,既写到了水,也写到了花,而且与亭子周围的环境非常契合:“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从寓意上看,既写出了流水滋润满园芳华,又象征皇恩浩荡,贾府上下同沐恩泽。
用“泻”字来题名,宝玉认为有两点不妥:一是“此泉”水流没有那么大,不像欧阳修笔下的“酿泉”倾泻而下;二是“泻”与“泄”同音,会被误释为“排泄”的意思,不吉利也不文雅,与“应制之例”的要求不合。
为“沁芳亭”题写匾额后,宝玉又撰写了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此联妙在写水却不着水字,用“三篙”、“一脉”代之,赞美水之柔美芬芳。而且用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宝玉新颖而独到的见解,赢得众清客“称赞不已”;贾政也点头微笑,“大露悦容”(脂砚斋语)。
4、“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
(1)行幸:原指皇帝出行。这里指元妃省亲。(2)颂圣:颂扬皇帝的功德。(3)板腐:古板陈腐。(4)有凤来仪:这里比喻元春归省,犹如凤凰降临。来仪:到来。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是关于“有凤来仪”题名的话题。
此处是“第一处行幸之处”,特点是“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幽深宁静的环境,赢得众人称道:“好个所在!”贾政也感叹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贾政请清客们题写匾额。一个说“淇水遗风”,一个说“睢园遗迹”,大意差不多,都是形容大观园中茂盛的竹子,犹如淇水、睢园的竹子一般。
淇水,河流名,沿岸多竹,有淇竹之称。语出《诗经·卫风·淇奥》,此诗为称赞卫武公之德行学识,以竹之繁茂,喻君子之风。遗风:指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
睢园,也叫梁园、修竹园,为汉代梁孝王刘武在睢阳建造的园林,其中有大片竹林,作为游赏和接纳俊杰雅士之所。遗迹:指前人留下的痕迹。
这两个典故为人熟知,在前人诗文中引用得太多太滥了。这里再用来形容大观园的竹子,显得生搬硬套,毫无新意。对此,贾政用一“俗”字否定;宝玉则讥讽说:“这太板腐了。”意即这种说法已经陈腐过时了。而且用“遗风”“遗迹”形容新建的大观园也不太得体,给人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感觉。
相比之下,宝玉所题的“有凤来仪”,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意思是箫韶之乐非常美妙,如果连续演奏多次,凤凰也会飞来翩翩起舞。古代常用凤凰比喻后妃。又传说凤凰爱吃竹子的果实。宝玉此处用“有凤来仪”来比喻元妃游幸,既符合景物情境,又符合人物身份,还符合颂圣主题,非常妥贴恰当。
元妃归省时,将此处赐名“潇湘馆”。潇湘,指潇湘竹,也叫斑竹。潇湘馆,意即被潇湘竹掩映着的院落。
元妃省亲后,潇湘馆成了林黛玉在大观园的住所。“潇湘馆”,谐音“消香馆”,或许暗示林黛玉香消玉殒的结局。
5、“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
(1)红杏梢头挂酒旗:语出明代唐寅的《杏林春燕》:“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2)杏帘在望:杏帘就在眼前。杏帘:旧时酒店前悬挂的酒幌。(3)杏花村:语出唐代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因以“杏花村”泛指卖酒处。(4)柴门临水稻花香:语出唐代许浑的《晚至章隐居郊园》:“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是关于“稻香村”题名的话题。
稻香村的特点是一派农家风光:黄泥筑就的矮墙,院墙上面覆盖着稻茎;院内有数间茅屋,以及几百株如喷火蒸霞般的杏花;院外有由桑、榆、槿、柘等树枝编就的两溜青篱笆;篱笆园内分畦列亩,种着各色蔬菜;篱笆外山脚下有一土井,旁有用来取水的桔槔、辘轳等工具。
众清客认为,此处有几百株杏花,可以直书“杏花村”。“杏花村”,语出唐代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因以指代卖酒处的地方。用“杏花村”命名的地方有三处:一处在今安徽贵池城西,一处在今山西汾阳东,一处在今江苏南京。这三个地方不仅多杏花,而且以产酒著名。
所以,贾政回答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所谓“犯了正名”,就是与前人使用的真实名称相重复。宝玉干脆批之曰“俗陋不堪”,丝毫也不顾及这些清客们的颜面。
相比之下,宝玉所题的“杏帘在望”,巧妙化用了唐寅诗句,并加以推陈出新。既照应了“有几百株杏花”的实景,又化实为虚,拓展意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后又题“稻香村”。与“杏帘在望”相比,“稻香村”更富有农家田舍的气息。
元妃归省时,将此处赐名“浣葛山庄”。浣葛:浣洗葛衣。语本《诗经·周南·葛覃》:“薄(语助词)浣我衣,……归宁父母。”写女主人公洗好衣服后回家看望父母。这里喻指元春归省。后因喜欢宝玉写作的《杏帘在望》(其实是黛玉代作)一诗中的诗句“十里稻花香”,元妃又改回“稻香村”。
元妃省亲后,稻香村成了李纨在大观园的住所。故一说“浣葛”是称颂李纨的妇德。
6、“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1)无知:不明事理。(2)业障:也作“孽障”,长辈骂不肖子弟的话。(3)清浊:比喻人的贤愚、优劣、高低等。(4)取笑:取乐。
这是贾政责骂宝玉的话。“老先生”指众清客。
游历潇湘馆时,贾政就有两句话,已经表达出对宝玉的不满。
一是“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批评宝玉不够稳重,言语轻浮,一张嘴就否定别人的看法。
二是“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批评宝玉眼光狭隘,见识短浅,在众清客面前不自量力。
游历稻香村时,宝玉不等贾政之命,就“忘情”(脂砚斋语)地卖弄起来:“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清客称赞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再一次“忘情”(脂砚斋语)地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毫不掩饰他对众清客的鄙视之情。
宝玉的骄狂和无礼,让贾政再也顾不得在众人前的风度,他“一声喝断”,大骂宝玉是“无知的业障”,意即不明事理、不识进退、不知天高地厚的混帐东西。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亲,贾政教育宝玉肯定没有错。但是在教育时机、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不够恰当。贾政喜欢在人前教训儿子,语言又总是冷嘲热讽。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宝玉的自尊心,也更激发了他的逆反心理,使本来就不太和谐的父子关系,变得更加隔膜、更加疏远。
7、“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哪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1)蠢物:笨蛋,愚蠢的东西。(2)朱楼画栋:形容建筑精巧豪华。(3)恶赖:庸俗。(4)清幽:清静幽雅。
这是贾政责骂宝玉的话。“这清幽气象”指稻香村的茅屋。
众人走进茅屋,只见“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触景生情,引发归农之意。他回头问宝玉:“此处如何?”众人都让宝玉说好,宝玉不听,回答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
宝玉的话,让贾政非常生气,他责骂宝玉说:“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哪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如果单就“清幽气象”而言,笔者认为宝玉说得没错,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有曲折游廊、石子甬路,还有一弯清泉、尺许沟渠,比稻香村更显得清静幽雅。
联系之前的一些情节看,贾政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责备宝玉不肯读书。然而,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的表现可圈可点。他每每侃侃而谈,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见他不是不读书,而是读了很多书,且能独立思考,活学活用。他只是不愿意读科举应试一类的书,走贾政走过的读书做官的老路而已。
8、“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1)穿凿:挖开,打通。(2)扭捏:谓人工安排。(3)负郭:靠近城郭。(4)无脉:没有绵延的山脉。(5)通市:通往集镇。(6)峭然孤出:形容孤立地突出。(7)大观:壮美的景象,多姿多彩的景象。(8)争似:怎似。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此处”指稻香村,“先处”指潇湘馆。
在对稻香村的评价上,贾政和宝玉这对父子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分歧。贾政认为,稻香村清静幽雅,“富贵气象一洗皆尽”,是个归隐的好去处。
而宝玉则认为,这个地方系“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失去了“天然”之理趣;且与大观园的整体风格不协调,显得突兀、孤立、另类;比不上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宝玉的一番高谈阔论,让贾政很尴尬,也很没面子。盛怒之下,贾政几乎乱了方寸。先是喝命“叉出去”;后又喝命“回来”,让宝玉再题一联。面对这样一个天真到无知、又聪慧到无礼的儿子,贾政真是“奈何他不得”(脂砚斋语)。
由此可见,贾政和宝玉虽是父子,却非同道中人,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审美体验上发生冲突在所难免。
9、“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1)过露:过于浅陋鄙俗。(2)秦人旧舍: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3)避乱:逃离乱世。(4)蓼(liǎo)汀(tīng)花溆(xù):形容水边长满花草的地方。蓼:一种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小花。汀、溆:水边平地。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是关于“蓼汀花溆”题名的话题。
贾政引着众人出了稻香村,继续游览。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贾政问众清客:此处“题以何名?”有的说叫“武陵源”最恰当,有的说叫“秦人旧舍”也行。这些清客都明白自己的角色,就是负责吹喇叭,抬轿子,抛砖引玉,帮闲凑趣,起到配角和陪衬的作用。所以他们题名时信口开合,基本上不动脑筋。
“武陵源”“秦人旧舍”均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后来用来比喻世外仙境或避乱隐地。这两个题名,不仅与“杏花村”一样“犯了正名”,而且也与“颂圣”的主题完全相违背。所以,贾政否之以“陈旧”,宝玉讥之曰“过露”。
宝玉题名的“蓼汀花溆”,非常贴近此处的景物特点,生动描述了水岸边开满各色野花的情景。不过“蓼汀”与“花溆”是同义词,表达上没必要重叠使用。难怪后来元妃说:“‘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元妃的话是否另有寓意?清华教授刘文典认为:“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属意宝钗了。”这种解释比较牵强,属于过度解读。
10、“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地唤差了,也是有的。”
(1)藤萝:紫藤的通称。(2)薜荔(bìlì):又称木莲,藤本蔓生植物。(3)杜若、蘅芜:两种香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4)茝(chǎi)兰:一种具有香气的草本植物。一说是白芷与兰草的合称。(5)清葛:一种藤本植物。(6)金簦(dēng)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7)玉蕗(lù)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8)紫芸:一种芸香属的植物。(9)青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10)年深岁改:形容时间久远。(11)象形夺名:意即人们根据草木的形态特征来命名,而丧失了它原来的名称。(12)唤差了:这里是叫错了名字的意思。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是关于“蘅芷清芬”的话题。
“蘅芷清芬”是宝玉的题名。“蘅”和“芷”指两种香草,“清芬”是清香芬芳的意思。与大观园别处景物不同:此处一株花木也没有,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感叹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面对这样一个炫技的好机会,宝玉当然不会错过。他一口气罗列出二十多种异草的名称,就像相声中的“贯口”。先逐一指认眼前的这些异草,后又罗列出《离骚》《文选》等典籍上描写的那些异草。
这番“报草名”,再次证明宝玉并非第三回《西江月》所批那样:“愚顽怕读文章”“腹内原来草莽”,而是一个天赋异禀,博览群书,博闻强识,过目不忘的“龙驹凤雏”(北静王语)。更为可贵的是,宝玉在“杂学旁收”的同时,还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
元妃省亲时,将此处赐名“蘅芜苑”。蘅芜,典出东晋王嘉《拾遗记》:“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着衣枕,历月不歇。”大意说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梦见李夫人手持蘅芜之香。汉武帝醒来后,香气仍旧弥漫在室内。由此可见,蘅芜苑,意即弥漫着蘅芜香气的院落。
元妃省亲后,“蘅芜苑”成了薛宝钗在大观园的住处。“蘅芜苑”,谐音“恨无缘”,或许暗示薛宝钗独守闺房的结局。
11、“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这是要紧之处,更要好生作来!”
(1)不能:能力不足、没有能力。(2)好生:用心、仔细。
这是贾政教训宝玉的话。“这是要紧之处”指大观园的正殿。
贾政带着众人来到正殿,只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殿前有一座玉石牌坊,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贾政让众清客题名,有人说叫“蓬莱仙境”。蓬莱仙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但是虚无缥缈。所以贾政摇头不语。
贾政又让宝玉题名。宝玉见了这个地方似曾相识,忽然想起自己曾梦游过的太虚幻境来,便沉浸在回忆之中,而充耳不闻贾政的话。同时也暗示了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世界中的翻版。
从写作的角度看,脂砚斋认为,这是作者一种匠心独运的安排:“一路顺顺逆逆,已成千丘万壑之景。若不有此一段大江截住,直成一盆景矣。”大意是:无论是大观园的风景,还是宝玉的才华,都已经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果再一成不变地写下去,就会显得重复单调,缺少变化。
然而,贾政却误以为宝玉是才思枯竭、才尽辞穷,于是冷笑道:“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
“竟有不能之时”一句,明贬实褒,看似讥讽宝玉现在的“不能”,实际上却是认可宝玉之前的表现一直是“能”的。
“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贾政始终以严父的面目出现。即便是让宝玉离开,他也不忘教训和警告宝玉。
12、“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想因被世间俗恶听了,他便以野史纂入为证,以俗传俗,以讹传讹,都认真了。”
(1)骚人咏士:指诗人。骚人:屈原曾作《离骚》,故后世称诗人为骚人。咏士:也叫“吟士”,诗人。(2)施脂:搽抹胭脂。(3)扶病:带病,抱病。(4)闺阁:闺房,借指女子。(5)俗恶:这里指庸俗拙劣的人。(6)野史:指旧时私家编撰的史书,与正史相对。(7)纂(zuǎn):搜集材料编书。(8)以俗传俗:形容民间口口相传。(9)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信息再传播出去。(10)认真:当真,信以为真。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此花”指西府海棠。
贾政一行人又来到一处院落,看到一株西府海棠,“其势若伞,绿垂碧缕,葩吐丹砂。”众人都赞好花。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通过贾政之口,来介绍西府海棠的别称“女儿棠”以及出处“女儿国”,可见贾政也不是天生的古板守旧毫无情趣的人。
“女儿”一词,让宝玉变得格外兴奋和健谈。他接着父亲的话,进一步加以阐释,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赞美“骚人咏士”。他们形容海棠花“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就像刚抹了胭脂、抱病而行的“闺阁”女子,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海棠花的迷人的颜色和风韵。“若海棠有知,必深深谢之。”(脂砚斋语)
二是批评“世间俗恶”者。他们偏听偏信,将“女儿棠”出自“女儿国”的传言写入野史,以至于以讹传讹。宝玉这样说,或许是有感而发,借题发挥。
13、“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1)着落:归属,这里是交代的意思。(2)两全其妙:两方面都恰到好处。
这是贾宝玉说的话。“此处”指怡红院。
怡红院的院子里,点衬着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一边是一棵西府海棠。贾政让众清客题名。一客道:“‘蕉鹤’二字最妙。”又一个道:“‘崇光泛彩’方妙。”
“蕉鹤”,或取意于古代画家常喜欢画的蕉鹤图。但此处只有芭蕉,没有仙鹤;也没有兼顾到海棠。“崇光泛彩”,系化用了苏轼《海棠》诗的意境:“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却又没有兼顾芭蕉。
正如宝玉评论那样:“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这两个题名或无中生有,或顾此失彼,都未能做到“两全其妙”。
宝玉则题名为“红香绿玉”,形容海棠花香、芭蕉如玉。一说海棠花没有香味,此处的“香”指香烛;以香烛的燃烧来比喻海棠的开放。
元妃省亲时,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或许就是觉得用“香”“玉”入题,太过小气、俗气、香艳气和富贵气,而与是否喜欢林黛玉毫无关系。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省亲期间元妃与黛玉的三次交集。
第一次初见,元妃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回答:“外眷无职,未敢擅入。”元妃听了,忙命快请。相见后先是叙“阔别寒温”;后再写元妃心理活动,觉得宝、林二人如“姣花软玉”一般,叹服她们如花似玉的外貌。
第二次题咏,元妃看了姊妹们的诗作后,感叹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由衷欣赏宝、林二人的才华。
第三次赏赐礼物。宝钗、黛玉与其他姊妹一样,都是“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
在这三次交集中,元妃始终同样看重宝、林二人,从未厚宝钗而薄黛玉。真不知道“拥林派”是从哪里读出元妃对黛玉存有偏见的。
元妃省亲后,怡红院成了贾宝玉在大观园的住处。一说怡红院谐音“遗红怨”,暗示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的结局。
最后说一下海棠、芭蕉的寓意。笔者认为,一棵西府海棠比喻晴雯;海棠花“葩吐丹砂”,比喻晴雯“风流灵巧”的美貌和张扬的个性;后来海棠花死了半边,暗示晴雯之死。(第七十七回)数本芭蕉则比喻袭人、麝月等,暗示她们有着芭蕉一样的朴拙、内敛的形象和性格,或许还暗示她们后来与宝玉之间经历了一段“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