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石家庄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60213/4770000.html文/王民官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山西太原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十分热闹。当地百姓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
这种说法充分说明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全年来讲,也是最为重要而热闹的节日。因为我们历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元宵节过后,新春将到,万物复苏,备耕劳作将要开始,所以元宵节人们要尽情地放松玩耍,赶走一年的疲惫。
所以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人们走出大街小巷,聚集在一起,欢快地观灯、猜谜语、闹社火。同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欢乐的心情与喜庆的锣鼓,在吉祥的气氛中,迎接丰收年景的到来。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山西太原老家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熟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在古时,“元宵”价格也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是“滚”元宵,南方是“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记得小的时候,一年中,吃元宵也就是正月十五的时候吃一次,在平时是很少吃的。虽然那个时候,村里的稻田里也整理出几亩地种糯米(方言叫软大米),但毕竟种的少,产量也低,真正能够分到每个家里,并不是很多。
还因为做元宵的工序非常复杂麻烦,先是要把糯米放在案板上,细细地挑拣一下,把里面的小砂粒捡拾干净,然后就是用手推石磨来磨,(据《世本》上记载,石磨是鲁班发明的。
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磨成粉后,拿细箩在笸箩里有两根木条框上,来回移动,筛出细粉来,如果还有粗的,再放在石头磨上继续研磨,待都过了一遍细箩后,就成糯米粉了。
也有的是把糯米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那样更费时费力。我家院里西房根基旁边位置曾放着一个石臼,记得小时候就曾经用过。到后来,村里用上机器磨面了,因糯米少,就几家合伙起来,放在一起磨。磨好面后,再按照磨面之前的重量称好分开,如若磨的面有损耗,就分摊到各家,这也很省事。
做元宵时,也是自己家里做剂子。一般是用红糖、黑芝麻、冰糖、核桃仁等搅拌在一起,在锅里炒到浓稠时,倒在案板上,待快凉干时,拿刀压扁平,按照花生米大小,先切成方块,然后再揉圆,凉干后放盆里待用。用一个稍大点儿的笸箩,把糯米粉倒进去,将元宵剂子用水蘸一下捞出淋干,放在笸箩里,然后前后左右摇动,让元宵剂子充分地粘上糯米粉。
这样,看着元宵不粘糯米粉了,用柳条笊篱捞出来,再蘸一下水,放进笸箩里继续滚。这样反复五至六次,元宵就能滚到小核桃大小,元宵就做成了。看着父母在忙着滚元宵,自己在旁边也是凑热闹,帮不上什么忙,只是等着元宵滚好后,下锅煮熟吃了。
小的时候,大人们也讲过这个故事,说外国人吃了中国的元宵,但不知道其中的糖馅是怎么放进去的,说拿回去研究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研究出来。这个故事多少有点调侃外国人的意思,只是说明这元宵是“滚”出来的,而不是包进去的。
还讲了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说有一个人进了城,去了饭店,买了一碗元宵吃的时候,因元宵细腻润滑,吃的时候,还没有咬破,就直接滑溜到肚子里去了,把胃烫的不轻,说这是烧心蛋,不吃了。后又路过一家卖饺子店的,看到了饺子,便气呼呼地对着饺子说,别看你长了两个耳朵就认不出你来了,不吃了,便悻悻地走开了。这当然都是笑话,只是给茶余饭后增添点笑料而已,别把它太当真。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吃了热气腾腾的元宵,就是上街看花灯、闹红火了。“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这首流传在太原当地的民间歌谣,相传已久。反映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壮观情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自古到今,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已成民间习俗。大红灯笼悬挂于门庭,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还能增添节日气氛,主要也有祭祀的说法。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在太原一带,太谷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太谷的灯,每逢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日,太谷城内,沿街铺面,大院小户,寺观茅庵,无不张灯结彩,绚丽悦目,天上人间,灯月交辉。观灯人如河流,似海潮,摩肩接踵,通宵达旦。有些猜灯谜活动,耗时更长。时至夜深,仍有民乐奏起,把灯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从元宵节演变发展过程看,在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
自隋、唐、宋以来,元宵节曾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
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
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清朝,异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民间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相识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在历史上流传着不少元宵节观灯的故事。相传宋代有一对年轻夫妇在元宵观灯时走散,恰逢宋徽宗观灯赐酒,妇人急于寻找夫君,亦随手端起了皇帝的御酒杯,并吟词一首:“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晚,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酒杯作证明。”风流皇帝听后,高兴地将金杯赏给了这位妇女,并留下一段元宵观灯佳话。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白居易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范成大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想想我们今天过元宵节,与家人们一起吃着滚烫的元宵,抚今追昔,谈谈元宵佳节的来历,品品元宵张灯、猜猜谜语、吟诵古诗,看看花灯,讲讲故事,无不感慨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虽然我们的生活平平淡淡,但如果能把简单的生活变成了诗情画意,无疑,那也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