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时八年四次冲刺南京云锦申报联合国人类 [复制链接]

1#

在古代丝织物中,最高档的是丝绸,丝绸中最高级的是织锦,而织锦中最高贵的则是南京云锦。

四大名锦中,成都蜀锦以产地命名,苏州宋锦以朝代命名,广西壮锦以民族命名,惟有南京云锦是因面料灿若云霞而得名。

《说文解字》中锦,从帛,金声,云锦是名副其实的含金织物,用昂贵的金丝、银线、孔雀羽绒的材料,两名织工合作操一台大花楼织机,一天也只能织五六厘米长,真心是“寸锦寸金”!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看到那些精致得无以言表的织物时,我惊诧得找不出任何词汇来形容。而看图片,是看不出效果来的。看大图整体,你看到的是美术图画;看小图细节,你看到的是纺织技术。只有看实物,才会震惊于人类在手工操作年代的智慧!

如果你想理解我的表达,还是自己到博物馆看一看吧

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明代诗人吴梅村在《望江南》描述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但明代时并没有“南京云锦”这个词,那时入宫的缎子称“库锦”“库缎”和“妆花”。“云锦”一词,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设在南京的“云锦织所”。而行业中“云锦”最早的文字记载,语出民国南京的《工商半月刊》杂志。因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又只有南京生产,故称“南京云锦”。

云锦的视觉效果就是雍容华贵,金碧辉煌!深究其珍贵的理由,一是原料臻美,二是工艺繁复,三是成品华美,这种源于纺织面料的精致奢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有“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之誉。

这是为什么呢?

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南京云锦,在元、明、清三朝即为皇家御用贡品,长期专供皇室冕服,故而在织造中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不仅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而且集绫、罗、绸、缎、纱各种生产工艺之大成,其造型设计、织造技术、风格艺术及流派传承,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皇族特供”这一背书,云锦配色自由,浓艳大胆。主调艳丽,配色浓烈,金色是特有的底色,以大红、深蓝、宝蓝、墨绿等深色打底,显得富丽堂皇、庄重深沉。“色晕”的饰法表现色彩的层次变化。以不对称的色彩来搭配,充满神秘意境,展现高于生活的幻化美感。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南京云锦的又一特点。图案富丽硕大,变化多样,寓意用谐音、比拟、联想等方式,表达子孙昌隆、吉庆有余、健康长寿、功名富贵、五谷丰登、六合同春等冀望,气魄雄浑的游龙、盘凤、麒麟等富于想象色彩的纹样,展现图腾的信仰和无上的权威,也体现了悠远神秘的魅力。明快醒目,豪华典雅,反映出民族心理特有的追求。

云锦以“妆金、妆彩、妆孔雀羽”的三妆为特色,产生浮雕镶嵌式的立体效果,表达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的魅力,将配色技术和织造技术均发挥到极致,体现了科技与美学的交融,成为史上最珍贵、工艺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种。

唯一不可被钢铁机电取代的物质遗存

第一次看到大花楼织机,场面把我给震撼住了。

那是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专门的一个展室。庞大的木质织机,珍贵到不许人拍照。正凝神端详其繁复的构造,听得里边有人在谈话。遂循声望过去,唬一跳,一个人高高地凌空悬在一个架子上!仔细打量应该是跨坐在上边,四五米高啊,快顶到天花板了。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是在维修设备,但他也不肯回答问话,周围也没什么导览的说明,怀着一腔狐疑离开了。

第二次看到大花楼织机,场面也给我震住了。

这次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专门一个大厅。一列六七架织机,都那么庞大,比现代钢铁机器看着要壮观。俩人一组,一高一低地操作着,将“纹刀中的扁金伴着木梭送进由综片带动起伏的织口”——不明觉厉,完全看不懂这文案说明的是什么。只是觉得速度太慢了,效率很低。

附近厅里有详细介绍,才得知这个机器确切名称叫“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个人合作操纵。坐在织机上部的那位是拽花工,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下边,负责织纬。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全身配合”。两人一天仅能织2寸左右,端地是“寸锦寸金”哎!

大花楼木质提花机标准高4米、长5.6米、宽1.4米。不知道价值几何,但会做的人没多少,应该不便宜。因为构造极为复杂,由个构件组成,是中国多年丝绸织造史、多年的织锦历史中,唯一流传至今尚不被现代机电一体化的机器取代的织机!

正是这繁复的妆花“挖花盘织”、“逐花异色”之技艺,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全凭人的记忆编织的,是地地道道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无法机器化大规模量产。

据说,南京云锦研究所作为南京云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一度有20多台大花楼,人的团队。但此工艺需手传口授,才能相传,而现在能驾驭这个大花楼的技师不足50人。

不少名贵云锦品种已经失传

南京云锦有年的历史了。其中的工艺“织金饰”约始于元代,“彩色妆花织金饰”则盛于明清两代。而这三代都将云锦纳入官办管理体制,御用历史达年。

元代中央*府在南京设立的织造机构,叫“东、西织染局”,均属内廷,产品专供御前及中宫使用,生产龙袍、蟒服和朝官官服及各色花素锻匹等丝织物;

明代朝廷继续在南京设“内织染局”,又称“南局”,还有“神帛堂”、“供应机房”等。内染织局织造御用缎匹,神帛堂织造皇帝祭祀天地、祖宗、神祗、历代帝王、功臣及孔子等的丝织品,供应机房织造御用的芝丝纱罗缎匹与各色花样袍服;

清*府直接在南京设“江宁织造署”,专督云锦生产。这是与苏杭两地并行的三大织造署之一。经学术论证,江宁织造署就是江宁织造府,府、署一体,是同一意思,“府”更强调前办公后居住的功能概念。

而织造府位尊权重,不仅专事纺织纳贡,还相当于中央巡视组和驻地特派员,负责监察地方吏治,负责“向皇帝打小报告”的,非朝廷的亲信不能任用。

南京云锦生产规模巨大,技术分工精细。官府通过“领织”“收购”“采办”等方式,向民间搜罗缎匹,极大地刺激了锦缎业的繁荣,民间织锦之风炽盛,形成南京提花锦缎独特的地方特色。相传,当年中华门地区大致有3万多台织机,男女织工15万人左右,坊间一片灯火辉煌,机杼之声彻夜不绝。

那时候,染坊多设在城南秦淮河两岸,今雨花路扫帚巷附近就是“漂丝码头”旧址;丝市集中在今镇淮桥西南的沙湾。20多万人以此和周边产业为生,年产锦缎上百万匹,产值逾千万两白银。

清末,时局动荡,国库空虚,随着光绪帝下诏“著将江宁织造裁撤”,历经元明清三个3个朝代,有多年历史的江宁官办织务,就此宣告终结。而依靠手传口授延续下来的这项手工技艺,史书记载过的不少名贵云锦品种,在此阶段竟至失传了!

江宁织造府与红楼梦的关系

南京的云锦博物馆和江宁织造博物馆、苏州的丝绸博物馆,都有专题提到江宁织造府与历史名著《红楼梦》的不解之缘。

金陵南京是作者曹雪芹的祖籍,其家族史上一门3代4人先后任江宁织造达65年之久。康熙皇帝六下江南,有5次将行宫设在织造署,当时负责织造署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钟鸣鼎食的织造世家,烈火烹油般的显赫尊崇,由此可见一斑。这些家族历史记忆,为曹雪芹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南京别名石头城。书中的大量故事元素取材于南京城的历史掌故,大量的生活细节源于家族经历。《红楼梦》中展现了各色云锦服饰,如“大红金钱蟒”“石青金钱蟒”“大红金蟒”“大红妆缎”“蟒缎”“雀金裘”等。所谓妆缎,即云锦妆花缎,蟒缎则特指其中织有“蟒”图案的妆花缎。这些宫中用物,一般民间文人是叫不出名堂来的。

然而,盛极而衰,沧桑无常。因“亏空织造库”和银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以及史学界很难定论的深层*治朋*原因,曹家被革职查办,并罚没家财。而曹雪芹也最终潦倒窘迫困顿而终。

史载曹雪芹于康熙50年,即公元年出生在江宁织造府,13岁前都在金陵长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虽然金陵痕迹在小说中处处可见,但数百年后的今天,江宁织造府已然踪迹全无,空遗一个“大行宫”的地名。

如今,因红学家周汝昌建议而修建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只是经查勘找到的原址罢了。四处征集来的展品,为了展而展,其实也无多大凭吊价值。

云锦必然是南京的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繁盛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当时首都建邺即现在的南京。

云锦的主要原料是真丝,而秦淮河中游的江宁“土地肥沃,桑林茂盛,桑叶肥润”,蚕丝光洁如银,漂染后色泽艳丽。秦淮水中特有的单宁酸,在染色时起到增加光泽度之效,且适合漂染深色丝品。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南京成为云锦之乡。

经历过元明清三朝官办织锦机构的繁盛后,到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仅剩4台织机,8名织锦工人。当时南京唯一还在生产云锦的地方,是清代就有的中兴源丝织厂,成为南京历史最古老也是最后的织锦工厂;年,南京市成立了云锦研究工作组;年正式成立云锦研究所。

经过抢救式保护,云锦技艺得以传承并有所创新。“成功地科学地复制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使弥足珍贵的传统绝技不致湮灭。

云锦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繁杂,工序极多,每道工序的工艺都有很多谜一样的诀窍。而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评价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进入新世纪,南京云锦被国家列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项目”,曾历时八年,先后三次向申遗冲刺均告失利,直到第4次才申报成功。

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云锦工艺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终于得到认可与提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