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给了一个新希望。小浪底水库主要水面位于洛阳的孟津县小浪底镇小浪底村,隔着一道邙山,南距洛阳市区17公里。隔岸就是济源坡头镇蓼坞村。一个小浪,一个蓼坞,从镇名和村名上就给人以诗情画意。从横向看,小浪底西距三门峡公里,东距郑州花园口镇公里,是黄河峡谷的最后一道出口。它的上游穿越中条山和王屋山峡谷,全长约公里,周边是古老的垣曲、平陆和夏县,也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黄河小浪底工程是黄河中游向下游过渡的关键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年实现截流,年竣工,水面总面积平方公里,库容.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它吸收了三门峡水库的经验和教训,以防洪、防凌、适时排沙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总装机容量万千瓦,是三门峡水库蓄水的数倍,已经安全运行20个年头。
正赶上小浪底水利枢纽汛前排沙。这是小浪底一年一度最壮观也最令人激动的场面。大坝两面人山人海,不比钱塘观潮差许多,3个大的排沙涵洞齐开,3条黄龙腾起里,舞出3条弧线,连续不断地跃入河面。坝前的河水打着回旋,天空中隐隐约约现有彩虹,岸上人群发出一阵阵欢声。
根据原规划,现在的库区会被沙淤满,但目前的积沙不到规划的一半,主要是因为人工制造洪峰,定时冲洗泥沙,一边腾出汛前库容,一边激流冲沙,让下游的河水裹着泥沙,流向出海方向。
小浪底大坝还有一个重大功能,就是化解黄河流凌带来的风险。黄河流过的地理纬度,南北相差15度以上,凌壅一旦形成,其危害并不亚于沙壅。一般地说,黄河上游流凌多发地区在河套包头地区,对付凌壅最常规的办法,是“炸河”。黄河下游的凌壅,自南至北,自东至西,形成了很大的逆向推力和阻力,小浪底水库发出的人工水流,可以适时进行对冲,加速流凌向出海口移动,有效化解风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看,这都是一个造福性的大工程。
看小浪底冲沙,是从北岸济源去的。那里的王屋山,不仅是古代寓言“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地,也有唐代道士诗人司马承祯创立的道观“阳台宫”。司马承祯是李白的道友和诗友,是盛唐“方外十友”之一。他的修道与“方外十友”中的另一位卢藏用,目的很不相同,后者是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发明人,所以同是道友,李白更看重和尊重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经隐居在剡中天姥山斑竹街,李白第一次遇到司马承祯,也是在斑竹街。司马承祯后来在王屋山创建了“阳台宫”,唐天宝三年后,李白与结识不久的杜甫一道去“阳台宫”看望司马承祯,不料他已仙逝。李白手书了《阳台宫》帖留在那里。据说这是李白流传下来的唯一手泽,已被博物馆收藏。
济源的文化遗迹很多。邻近小浪底的轵城镇,是战国时代侠士聂政的故里,郭沫若曾有《棠棣之花》历史剧演绎了他的故事。古四渎之一的济渎庙在庙街村,那里有历代帝王祭祀济水神的宏大古建群,约有36处间。古济水在太行山南麓发源后,一直伴着黄河,但也曾经独立入海。有一种相传已久的说法,古济水三潜地下三出地面,东源进入黄河底下,又从黄河南岸冒了出来,而且是济清黄浑,各流各的。这个说法虽然令人生疑,但它留下的一串济宁、济南、济阳地名,证明了济水的流向。
然而这里既没有喀斯特地质结构,下游也没有穿黄的出口,所以三潜地下,几无可能。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更无科学依据。因此只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济水一支流入黄河,另一支进入太行山西麓,与源出北太行涞源的大清河汇合,同黄河大致上平行或交叉流动入海。所谓《禹贡》的描述,“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完全可以有多种理解,即“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其实是黄河水溢为荥泽和菏泽,“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则是它的干流合于后来的黄河。今人的研究结果,也是从年前开始,济水与黄河并不相交,倒是黄河的扇形摆动,让济水的下游河道,最终与现今黄河河道合在了一起,其中经过许多曲折,而公元年黄河铜瓦厢决口,使南流年的黄河回归北方,济水终于消失。
唐代诗人李欣有一首《与诸公游济渎泛舟》的长诗,起首几句是“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洑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皇帝崇祀典,诏书视三公。分官祷灵庙,奠璧沉河宫”。其诗也没涉及济水具体流态和流向。历代帝王在这里隆重祭祀,广修宫庙,自有其用意,而历代文人渲染三潜而强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也是出于以“清流”自况的比拟。
在一个时期里,济水在湖北郢城分流为南济水(南清河)和北济水(北清河)。南济水在咸丰五年黄河北移前,称为牛头河,北济水(北清河)就是与涞水汇合的大清河。有道是“水清莫如济”,这就是大清河的水流特征。但晋人郭璞《山海经》注文中也显示,在东晋时代,济水在黄河之南,其水浅而难以通航,可能已经被移动过的黄河泥沙淤塞。
比较令人多思的是,从河流传递的中华满天星的古文明分布,济水流域与黄河流域有着紧密的文化源头对流性,比如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会合交融等,离不开这两条姊妹河的关联。济水的确是黄河的小妹,古人将其列入“四渎”之一,并非没有道理。尤其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河与济水就在小浪底的峡口相会相别过,共同上演了华夏文明在东部舞台上的神秘历史童话剧,其间充满了黄河与济水的依恋之情。
从济源到小浪底北岸,有21公里路程。看过汛前排沙,回到湖边。放眼望去,打眼的不仅仅是开阔的水面,仿佛到了浙西“千岛湖”里。往大处看,有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张岭半岛等,细处则有新命名的许多景点,有的是明显的人工景观点和旅游设施,如“雕塑广场”“紫藤长廊”“小小黄河”“樱花岛”“相树林码头”,有的则是旧日景象的新容再现,比如“黄河故道”和“月牙湖”。但是,最令人向往和喜欢的,还是小浪底的“三峡”。
小浪底“三峡”在大坝上游20公里处,需要坐游船过去,这是黄河上最后一组“三峡”,名字分别是“八里峡”“孤山峡”和“龙凤峡”。“八里峡”旧名“八里胡同”,露出水面的山崖笔立如削,很像是当年三门峡的人门再现,但不复再见激流。“孤山峡”只有一座峡形孤山,比较开阔。“龙凤峡”一如其名,还能看到其时河流盘山绕岭、龙飞凤舞的山形走势,悬在崖上的“九蹬栈桥”,也显示了昔日山峡口的险要。看得出来,在小浪底大坝修建之前,这里的黄河河道,不是在宽滩窄谷里奔流,就是在群山峻岭中回环,除了船家和驮夫,外人难得一见。小浪底水库修建,让它们露出上半身的身影和真容,在这里,听到的并不是面对长江三峡景观变化时发出的一两声“叹息”,更多的是对工程的赞美。在黄河中游的出口,又见到了3个峡,这对谁,也是一个料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小浪底水库会不会造成周边小气候变化,自然是会的,至少是河阳地区空气湿润起来,周围的树木更绿了,长期效应还看以后。虽然在全国的水库大坝中,小浪底的水面并不是特别大,但它的湖面,再加上三门峡库区和窄口库区的水面,也有平方公里,这样一个人造的梯形湖泊区,会对四周小范围的气候变化产生大的远期影响。
小浪底水库坐落在太行山南麓,山形如屏,原本就是一个窝风挡寒的植物繁茂地区,在它西边的沁河中游,有着北方唯一的野生猕猴群,在焦作南面的博爱县,也有北方最大的一片毛竹林。这是魏晋“竹林七贤”的云游之地。这样一个原生态,再加上小浪底以上“三门湖盆”大水面,太行山南部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也会是必然的。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