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6/4 18:24:00
讲收藏故事品名家书画老沈邀你一起在《艺苑手记》赏析名家书画如数家珍……■NO.壹■喜“请”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图》陈子奋作这轴陈子奋先生所作的《无量寿佛》是从拍卖会上“请”到的。“请”这轴菩萨,着实费了点劲,弄的有些隆重和热烈。年春天的某个星期六上午,我如期到福州古玩市场闲逛,接近晌午,逛到刚落成不久的特艺城,当时的特艺城一楼是个大展厅,尚未分割成铺面,“福州拍卖行名家书画拍卖会”正在预展,抬望特艺城大楼,巨幅拍卖会海报印的正是这件《无量寿佛》,我一下子受到莫名的震撼:世人皆知陈子奋先生白描惊世,花鸟功夫了得,原来他的人物画也如此炉火纯青!进入展厅,粗看原作,画面上无案几陈设,无量寿佛一袭红衣,背靠长青松柏,席地而坐,焚香凝眸,听高山流水,唤巨龙腾云;似在念天降祥瑞,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再深入细品,我发现这件作品有两个亮点:《无量寿佛图》局部陈子奋作首先是无量寿佛的刻画,极尽细腻传神。远看佛像,额部隆起,心如静水,似在悟禅,抑或说法;近看佛眼,微眯向下,慈视众生,关切苦难;细视衣裳纹理,线条清圆,细劲飞动,干净利落,富有弹力。在色彩运用上,以大红突出主题,上衣纯红,下裳纯白,佛的妙相高雅脱俗。衬景仅靠浓淡墨色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效果。整个画面有一种澄净的空明和超越时空的境界。无量寿佛为梵语阿弥陀佛音译之名,据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依落款来看,作品创作于己卯()年,那是日寇侵华,全民抗日,战火纷飞,兵慌马乱的岁月,收藏家或画家祈愿祥瑞降临,佛陀加持众生平安的美意在作品中时隐时现。另一亮点是无量寿佛始终凝视着从青铜香炉缭绕的炉香中隐约可见的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的神龙,那种专注入神,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炉烟中神龙隐现,也许是佛的故事中的情节之一,或是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当然,香炉是佛的小天地,炉中的乾坤应是水火相济,阴阳调和,万物理应依其道而运行之……但此时此地,久旱无甘,久经战乱,民不聊生,善男信女焚香、祈雨、求平安,佛于是呼唤神龙,为此地普降甘霖,拯救众生……无论如何,神龙出现,不论是佛的安排,还是艺术家的点晴之笔,都颇具匠心。《无量寿佛图》局部陈子奋作总而言之,这轴菩萨画得太好、太精彩了!我当即决定将其“请”回家。但冷静一想,公开参与竞买的艺术品很容易被人惦记,觉得应争取私下协商购之。于是,经想方设法打听,查出了这件作品的委托方也是熟人,问明委托价并征得同意后,到拍卖行协商拆拍及费用事宜,不料拍卖行坚决不同意私下交易,理由很正当也很在理:此作是本次拍卖会图录的封面、海报作品,有指标意义,绝对不能撤拍!没辙!笫二天下午,我只好如期出现在拍卖会场。记得当时的起拍价才数千元,尽管开拍后竞价的人很多,我还是精准地把竞买号牌举到委托价上,这时场上突然静了下来。看到其他买家收起了号牌,我窃喜这件作品归我了。可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拍卖师举搥为我的出价“读数”时,著名画家、鉴赏家、陈子奋先生的高徒陈清狂老师突然举牌打破了好一阵的宁静,并且获得这场拍卖的第一阵热烈掌声,我被掌声拍懵了,竟然站起来与清狂师对举,你来我往间,我出价至万,也获得了热烈掌声。这对,坐我身边的同好善意提醒我:场上好像在鼓倒掌笑你出价太高?我也倒吸一口凉气,带的钱己经不够,囊中羞涩呢!咋办?还好场上又一次鸦雀无声,拍卖师再次举搥为我的出价“读数”,不料在我庆幸的瞬间,清狂师又一次打破沉默,再顶一把,见此情景,我有点慌了神,再次起立举牌,而且高举着不放下来……看我志在必得的样子,清狂师终于放下号牌,带头起立为我、为他老师的作品拍出当时的高价(今天看很便宜)鼓掌。第二天,我到拍卖行领出作品,又一个惊喜:此轴曾是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开先生所藏,是石开先生当年离榕赴京时出让的几件藏品之一。今画轴上仍有石开先生所署“陈子奋先生无量寿佛”,画面右下角钤着“石开诃护”印章。名家“诃护”,流传有记,倍加珍贵。石开先生所署“陈子奋无量寿佛”石开诃护■NO.贰■姜太公心态陈子奋先生《闲看蜻蜓立钓竿》品读《闲看蜻蜓立钓竿》陈子奋作《闲看蜻蜓立钓竿》参加年9月9日至9月25日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福建省美术馆、福建博物院承办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陈子奋诗书画印作品展》展出时,有多位收藏界的朋友从展卡上知道是我的藏品,直接从展馆打电话给我,说多年前就在另一位藏友处见过此作,觉得很有情趣,很好玩,但看不懂真伪,漏过收藏机会,问我怎样看这件东西?如何欣赏这件作品?其实,用行话说,《闲看蜻蜓立钓竿》也属“一眼货”、“大开门”。从松尖、地锦上看,典型的陈子奋写意笔法,下笔逆入涩拖,笔笔中锋,干练利落,韵味十足。从人物上看,线描洒脱,衣纹使转熟练自如,线条的金石味显现作者的书法篆刻功夫深厚。从题款上看,典型的陈子奋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风。再看人物脸部,睁大眼,那专注的眼神:微张嘴,气不敢喘、声不能张、别惊扰的味道,岂是常人能刻画出来的?至于说如何欣赏?话便长了一些。绿荫、斜阳、碧水;鱼翔,鸟语、蜻蜓……垂钓者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这种地方握竿垂钓,却是不看渔线不看标,心无旁鹜,目不转睛,全神凝视一蜻蜓,把一个典型的姜太公心态描写的这般专注传神。《闲看蜻蜓立钓竿》局部陈子奋作这里要插一段:生活中,我是个十足的垂钓爱好者。周末、节假日,我最向往的地方便是远离尘世间的烦扰,细细的品读我的钓竿。上年纪后,我不喜欢去养鱼塘,更从不钓什么“黑坑”;我喜欢单兵野战,好些年一直独钓闽江。多少有点像清朝纪晓岚说的:“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人独占一江秋”。所以,如何欣赏《闲看蜻蜓立钓竿》?问我,算找对人了。想仔细欣赏此作,人生感悟应该相当超脱。首先是怎么看“闲”。欲垂钓者先得把自己闲下来,闲下来是一种心情,一种解脱;闲不下来,是一种负累,一种纠结。接下来是怎么看“钓”,古往今来,垂钓者千奇百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钓的是一种寂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钓的是一种执着;“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钓的是技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的是一种专注;“频怜蛱蝶投丝网,闲看蜻蜓立钓竿”则多少有点像姜太公。今人讲姜太公,不止是娱乐形式,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愿者上钩”,讲的是一种心态。闲来垂钓,是不问收获的。有或没有,都是一种收获。垂钓者,春看花开四季,夏看草木葱郁,秋看硕果累累,冬钓是用满腔的热情拥抱难得的宁静。垂钓者,可以观山,山容万物而不弃;可以看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垂钓者的心态通常有二:其一,像道家的“坐忘”,进入无我状态,四维皆忘,只有水中的一点红梢;其二,有无随意,形式有了便是乐趣,下竿了就行,钓到鱼钓不到鱼都无所谓了。这便是陈子奋先生《闲看蜻蜓立钓竿》的创意真谛。《闲看蜻蜓立钓竿》局部陈子奋作■NO.叁■耀彩凝辉写悠闲——宋省予先生《紫绶双吉图》赏读《紫绶双吉图》宋省予作在数十年的收藏活动中,我是比较偏爱宋省予(-)先生的。他的画特别有笔情墨趣,多是中锋用笔,极尽书写;写景状物,造型准确,笔法迅捷;构图奇巧,诗境充盈,生动有趣;色墨晶莹,鲜丽雅逸,清新可人;书法神彩飞扬,堪与书家媲美;画就诗成,常常是诗书画交辉相映。在当代画坛,此等才情罕有,值得颂扬。《紫绶双吉图》是宋省予先生50岁即上一个庚子()年所作。这件作品原来是宋先生的一位黄姓学生之物,年,本人在福州西子湖畔某画廊首次见到此作,当即被作品的精彩所震撼。打开作品,紫藤叶茂花艳,摇曳多姿,色香四溢。紫藤下,双鸡正在逐虫觅食。画面春光明媚,富贵吉祥,充满生活情趣。整幅画设色清丽,耀彩凝辉,看上去有一种无拘无束,宁静恬淡,悠闲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看到这,我当场惊呼:没想到宋省予先生花鸟画功力如此精湛!激动之余,当场讨价还价,倾囊购之,据为已有。如今看《紫绶双吉图》,在构图上采用上“紫”下“吉”。紫藤的藤蔓灵动交织,线条刚柔兼备,自然畅快,或以方写圆,或以逆取势,缠绕有序。绿叶堆叠以花青、淡墨、藤黄混合,中锋写出,笔笔到家,叶叶不同,密而不乱,层次丰富,变化无穷。花蕊或用靛蓝稍加白粉,水分饱满,湿润晶莹;或以胭脂稍加钛白,时浓时淡、阴阳动静、虚实明暗,清香飘逸。整体感觉,“紫绶”之意至此己表现的淋漓尽致。《紫绶双吉图》局部宋省予作再看紫藤下面正在觅食的黑白二鸡,从鸡冠可知黑的为公,白的是母,它们定然丰衣足食,双双膘肥体硕。除了公鸡脖子及肩部用积墨法外,双鸡的其它部位几乎全是中锋写出,下笔稳、准、狠,一笔落下绝无复笔,笔笔到位,恰到好处。双鸡背部的羽毛,色墨相衬,大块积墨,大块留白,黑羽白毫相间相衬,再略施白粉,稍加淡褚,显得沉着安详,清鲜上眼。双鸡的神情描绘更绝,母鸡神静气闲,聚睛会神;公鸡似在侧耳倾听虫鸣,又似在侧目瞄准猎物,生动之姿,呼之欲出。如此准确的造型,生动的形象,繁复的色彩,形神皆备的效果,给人以活泼明快的亲切之感,令人不得不击节称赞。最后是铺地,这件作品的笔墨水平还反映在铺地的画法上。通揽画面可以看到,铺地线条简洁而洗练,明暗部分则笔无常法,顺、逆、揉、戳等笔法交施互用,干湿浓淡似乎信手涂抹,却是恰到好处。尽管笔墨不多,但阴阳向背,明暗处理及立体感、堆积感已为画面写出了蓝天,造就了绿地,使整幅画的视觉由紫藤透过双鸡,经繁至简,繁简互衬,从而产生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通篇的效果。我很赞同一位美术研究人员对宋先生的评价,大意是:宋省予的艺术是可贵的。他的花鸟画,笔墨活脱,功力深厚,有一股爽朗清丽之俊气。观他的某些画作,水准绝不在高剑父、陈子奋、张书旂、郑乃珖之下。然而,就在宋氏正欲变法之期,却遭时乱而英年早逝,惜哉!《紫绶双吉图》局部宋省予作文化生活报版面—END—文化生活报社出品国内统一刊号/CN35-新媒体责编/汪明权新媒体主编/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