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之玉锦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马正用教材和真题,拯救初中现代文
TUhjnbcbe - 2024/6/30 16:21:00

一位江苏的家长问我:

马老师,我孩子刚上初一,做阅读理解就像找不到那个点一样,看问题很片面,只要涉及情感类,他就想不出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感情这类问题,他总是得不到分,有什么好办法吗?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啊!这是大部分刚升初中的学生的痛点啊!今天马老师就聊聊该如何梳理初中三年的现代文阅读,拯救你的短板!其实也很简单:

2个核心词三个维度,就够了!

一、2个关键词

核心词1“教材”

1、教材为先,因为教材是孩子日常学习,在校老师教学,涉及到的最多的内容;

例如七年级上册《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当你吃透,靠“四季美景”的文章和题目,你总会觉得似曾相识。

又如亲情类散文,第二单元的《散步》和《秋天的怀念》,你能说出几个主旨词?课文如果学得不扎实,迁移到课外的阅读,丢分也就很正常了。一个星期学一篇都没吃透,考场三五分钟又如何奢求理解?

核心词2“真题”随着年级的上升,我们要迎合两个需要: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人才选拔的需要。

抛开教材谈素养,抛开真题谈能力,镜中月,水中花。

马老师写过这篇文章,讲过真题的重要性和刷真题的方法,可以去翻翻看~

二、三个维度读透文章

内容

情感

手法

这是语文考试命题规律决定的。归根到底,语文阅读就考两个问题:

1.读懂没有?

2.好在哪里?

吃透内容,是“读懂”的开始,涉及能力有三:

①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②理解分析内容的能力;

③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联系的能力。

给你一篇《老王》,能说清楚写作的线索,能合理分段,准确概括每段内容,就是成功

理解情感,是“读懂”的深化。

通过分析内容,理解文章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文章情感相较于小学,更为复杂,简单说,就是情感更多,一篇文章不止一个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层次,可以全面把握情感。比如《秋天的怀念》,就是包含多层情感的散文典范。

吃透手法,是答对“好在哪里”的必然要求。

阅读的鉴赏,就是问你:字、词、句、段、篇章、标题,好在哪里。

这个“好在哪”,注意不能自己信马由缰地表达,须使用术语,使用语文鉴赏的话语体系。

好在统编教材已经给了大家学习路径,比如七年级下,我们的术语学习就有:修辞手法术语、表达方式术语、表现手法(象征)术语,三个要点。

图一为《紫藤萝瀑布》的课后题。

二、教材课后题要确保完成

课后题,不少学生只当是负担或无视。其实课后题就是把握文章的线索,解答课后题的过程,就是根据课标要求完成对典型的文章的阅读理解的过程。

马老师建议,教材里的“预习”板块,课后题板块,都应该把答案落实到纸上,以“能写出完整准确的答案”为最终结果,通过输出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对文章的理解。

三、按照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去拓展课外阅读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中考。

中考的阅读,不是平白无故找个美文就命题的。中考除了选拔合适的学生进入高中,这个职能之外,还有“指挥棒”的功能。指导全体老师语文课的教学方向,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语文观。

这语文观,和统编版教材是密不可分的。

以前语文总是“学”和“考”脱节,学的不考,考的不学。这绝不是顶层设计者的目的。现在推进新课改,推进统编新教材,唯有将中考和教材紧密结合,才能让更多语文老师意识到课本的重要性。

因此,课外的阅读练习,不是听天由命拿来就做,而应该在做题时,主动寻找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练习,去掉尽可能多的冗余阅读,才能聚焦在最关键的问题上

只有围绕着“教材”和“真题”,去学习和梳理现代文阅读,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学习的途径!

下次马老师再分析分析初中教材与初中阅读题型、主题的关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正用教材和真题,拯救初中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