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淀浦河、漕河泾港、新泾港和蒲汇塘
四条河道连起来,
整体布局像不像“王”字?
再将它们都接起来,
足足有42公里长
不仅如此
每条河道两侧还有丰富的景观绿地系统
这就是闵行区滨水生态廊道建设
如今这片串起南方商城、七宝商圈、
莘庄商务区、吴中路商圈、七宝古镇等
商业文化设施,
辐射闵行中心城区
绿地总面积超62万平方米
并惠及沿河37个居民区的“王牌”廊道
全面建成并向市民开放了!
42公里,差不多是一场马拉松的距离
这种天气,喜欢跑步的人,
如果你有兴趣
也是可以考虑滴……
季季有景、四季有花、色彩斑斓的绿地系统
首先吸引人的是它们的绿色植被系统。立春腊梅、雨水山茶、立夏蔷薇、小满鸢尾、芒种石榴、夏至木槿、小暑荷花、大暑紫薇……各种花药的独有馨香在空气中弥漫,形成季季有景、四季有花、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走进这些草木葳蕤的诗意绿道,无论徒步还是慢跑,都美不胜收。
接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根植中国人内心
以两道合一的绿道为贯穿主景观轴线,顺着季节轮替,依次排列,并与四条河道的绿化主题相互辉映,形成闵行环境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绿道采用“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尽可能保留了原有乔木,丰富中层开花灌木及下层地被,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元素作为设计主题,选择二十四个节点作为主题分类园,提取二十四节气的文字、图形、文化传说和诗词歌赋以及当令时节开花的主题植物,作为构成主题分类园的造景材料。
滨河绿道系统以二十四节气科普主题作为特色,向周边社区居民为主的绿道使用者进行科普,将整个绿道系统视作一个传统文化的大讲堂,不仅寓教于乐,深受市民喜爱,还整体提升绿道的立意境界和文化内涵。
每条河都有24节气的景观节点
健身、景观、通行于一体的景观通道
绿道融合沿线特色文化,充分考虑居民的休闲需求和绿色出行需求。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牵头区水务局、区交通委等相关部门与各街镇讨论改造需求,探寻当地文化特色,逐个走访沿河企事业单位和小区,多次协调围墙退界与贯通的方案,总结归纳了有关人行桥、桥涵、防汛通道、支流、绿化、设施、文化等多方面问题。
通过与各相关部门及街镇单位的积极协调,最终新建2座桥梁、翻新1座桥梁、打通3座桥涵、新建3座人行梯,15家企事业单位以及4个住宅小区同意退让,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42公里绿道全线贯通,整体提升绿地景观面貌,扩大休憩空间,建成富有滨水特质的景观绿地系统,以层次清晰、季相分明、水陆交融的景观格局,形成集健身、景观、通行于一体的景观通道。
42公里岸线复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是件容易的事
目前,绿道已全面向周边居民开放,沿途贯穿已建成的“外环绿道”“闵行区一号绿道”“闵行区三号绿道”等。莘庄和梅陇的居民可沿淀浦河绿道东至虹梅南路、西至东闸路,步行至南方商务圈;古美的居民可沿新泾港绿道分别向南步行至南方商务圈、向北步行至闵行文化公园;虹桥与七宝的居民可沿蒲汇塘绿道步行至七宝老街商务圈和闵行文化公园,闵行区居民的绿色空间大幅度地增加,方便了居民的绿色出行,甚至于有人上班不再开车而选择从绿道中穿行。
你住附近么?闵行中心城区多了个出行的慢系统
开阔通透、可休闲交流的邻里空间
四条河道,原始状况情形复杂,原有的空间封闭无法进入,植物种植杂乱无章,改造后的绿道调整了居民活动空间,增添了趣味互动性,植物设计上,丰富中层开花灌木与地被,提升景观品质。
社区邻里在“我们家大客厅”交流方便
在设计的过程中,作业人员梳理现场植被,择优保留,增加功能性景观,调整平台空间与活动场所。利用块石干垒的方法,对原有的花坛作了装饰,密闭空间得到了开阔的视线通透感,增加的硬质场地便于邻里交流、休闲活动。
考虑到居民们对淀浦河的感情,设计师还设计了一条旱溪景观带,底部铺上鹅卵石,既呼应了与其平行的淀浦河,又打造出一个可亲近的“河道”游憩空间。
目测像个“雨水花园”,有点“海绵城市”的味道
原来的紫藤花架虽然满足基本的休憩功能,但饰面陈旧,周边植物也有裸土现象,此次改造提升,优化了景观凉亭的造型,具有几何现代感的花坛收边,提升景观效果。
改造时对扶手栏杆进行了更新,使得原本硬邦邦的混凝土水泥也有了亲和的温度,植被中整形条状灌木带,容易产生视线疲劳,间断性的休闲坐凳,自然形的植被种植手法,打破了沉闷的空间。贯通沿线健身道,提升道路周边绿化景观,安装智能灯光监控系统,方便居民夜间出行。
智能灯光监控,晚上也可以出来遛弯
来源:今日闵行
上观号作者:上海水务海洋